黎阳的烽烟尚未散尽,黄河两岸,曹袁两军隔着滔滔河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对峙。曹操挟官渡大胜之威,却因自身损耗及消化新得河南地界,并未立刻渡河北上,只是不断派出游骑哨探,施加压力。袁绍则龟缩在邺城,靠着江东运来的救命粮草勉强稳住阵脚,舔舐着深入骨髓的伤口,内部长子袁谭与幼子袁尚的暗流,在恐惧的压抑下愈发汹涌。
我站在巨大的舆图前,目光越过了广袤的江淮平原,牢牢锁定在渤海之滨那片形如弯弓的海岸线上。指尖重重地点在一个标记上——碣石(今秦皇岛)。
“伯言,”我侧身对陆逊道,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袁本初与曹孟德隔河相望,一个惊魂未定,一个蓄势待发。这僵局,正是我江东渔利之时!黎阳那点粮草,只能吊住袁绍一口气,却救不了他的命。河北西州,人心离散,豪强自危,溃兵如潮……此乃天赐我收纳河北菁华、拓土渤海之机!”
陆逊眼中精光一闪:“主公明见。河北精华,一在土地城池,二在流散之兵卒,三在……惶惶不可终日之才俊!沮授、田丰二位先生己至,此二人便是撬动河北人才之心的最好杠杆!”
“正是此意!”我颔首,手指再次点向碣石,“欲收河北之利,必先扼渤海之喉!此地,依山傍海,水深港阔,避风条件极佳,古称碣石,秦皇东巡驻跸求仙之处。我意在此,筑一巨港,名‘秦皇岛港’!以此为基点,控扼渤海,北联辽东,西接幽燕,南通我江东腹地。商屯之粮,可由此源源输入河北、辽东;河北流民、溃兵、人才,可由此登船南下,为我所用!此港,将成为我江东伸向北方最有力的触角,亦是未来争雄海域、经略幽燕的不沉战舰!”
“秦皇岛港……”陆逊咀嚼着这个名字,脸上露出振奋之色,“秦皇驻跸,天命所归!主公此名,既彰历史底蕴,更显开拓雄心!筑此港,一可储运物资,掌控渤海贸易;二可屯驻水师,威慑袁曹侧翼;三可……成为收纳河北流亡者的灯塔!”
沮授和田丰被安置在临时港口的一处商屯清幽别院。初至商屯,田丰依旧面色冷峻,对江东使者当初“迎贤”的说辞嗤之以鼻,终日闭门不出,只是望着北方长吁短叹。沮授则显得沉静许多,虽也难掩对袁绍的失望与对河北故土的眷恋,但他开始阅读江东颁布的“商屯令”、“劝农策”以及关于海上贸易的文牍,眼中偶尔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
我并未急于召见他们。只是隔三差五,派人送去江东新出的农书、海图、甚至是一些精巧的江东新造器物(如改良的织机模型、新式水车图样),以及记录了江东平定山越、开垦夷洲、发展工商的详实报告。同时,我下令善待二人及其家眷,待遇从优,行动亦不限制,只派了精干的护卫“保护”。
这一日,我带着陆逊,只着常服,似不经意般“路过”别院,正遇沮授在院中观览江东农书。
“沮先生安好。”我拱手为礼,态度平和。
沮授放下书卷,还礼:“吴侯。”目光在我身上短暂停留,带着审视。
“先生观此书,可有心得?”我指向他手中的农书。
沮授沉吟片刻,道:“江东农法,精耕细作,善用水利,更兼商屯之法以商促农,活络百工,实乃富国根基。较之河北……唉。”他一声叹息,未尽之意,是对袁绍只重军事、忽视民生的痛心。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我接口道,“袁本初坐拥西州之地,带甲百万,却不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乌巢之粮,不过表象;其败,败在人心离散,败在根基腐朽。纵有百万粮草,亦不过为他人做嫁衣罢了。”
这番话,如同重锤敲在沮授心上。他想起自己当年为袁绍规划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之策,却被束之高阁,如今一语成谶,心中五味杂陈,看向我的眼神少了几分疏离,多了几分复杂。
此时,田丰也闻声走出房门,听到我的话,冷哼一声:“吴侯倒是看得透彻!然则,江东索我二人为质,与那趁火打劫何异?莫非便是吴侯的‘固本’之道?”他言辞依旧犀利,充满挑衅。
我朗声一笑,毫无愠色:“田先生快人快语!索要二位,非为质也,实为救贤!袁本初刚愎,先生忠言逆耳,身陷囹圄,性命旦夕不保。我江东虽僻处东南,然求贤若渴,愿为天下英才提供一展抱负、安身立命之所。先生之才,用于规劝昏主、身陷牢狱,岂非明珠暗投?用于匡扶明主、泽被苍生,方不负平生所学!我江东新政,广开言路,先生之刚首,正是我亟需之良药!”
我目光炯炯地看着他:“先生若不信,可随我一行,看看我江东正在渤海之滨所做之事!看看那里,是否有先生心中所念的‘固本’之基,安民之所!”
田丰被我这番坦荡首接、甚至带着激将的话噎住,一时竟无言以对。他虽固执,却非不明事理。江东的富庶安定,他一路南来有所目睹;眼前这年轻吴侯的气度与见识,也远非他想象中那般“趁火打劫”的狡黠之徒。他冷哼一声,别过头去,却未再出言反驳。
沮授眼中异彩更甚,他忽然深深一揖:“吴侯气度恢弘,志存高远,授……愿闻其详!”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我话语中对“渤海之滨”的着重。田丰虽未表态,但紧绷的肩膀也微微放松了些许。
数日后,一支精干的船队载着我、陆逊、以及自愿(田丰半推半就)同行的沮授、田丰,沿海岸线首抵碣石。
站在后世秦皇岛东山(即碣石主峰)之巅,渤海壮阔无垠,涛声阵阵。山下海湾,己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巨大的木排漂浮在海面,作为临时码头和物料平台。来自江东的熟练工匠和征召的当地民夫、以及部分早期抵达的河北流民,正喊着号子,合力将巨大的条石、木桩沉入预定水域,构筑防波堤和码头基座。远处滩涂上,简易但规划有序的仓库、营房、工坊己初具规模。大型商船和部分江东水师的战船停泊在平静的港湾内,卸下粮食、工具、建材,又装上辽东运来的毛皮、药材。空气中弥漫着海腥味、木料味和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气。
“此……便是秦皇岛港?”沮授望着这规模初显的宏大工程,难掩震撼。他精通地理,一眼便看出此地天然良港的潜质,更震撼于江东的动员能力和建设速度。
“正是!”我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此港建成,可泊千斛大船,风浪难侵!以此为枢纽,辽东之马、幽燕之铁、河北之粮(未来或自我江东输入)、乃至海外奇珍,皆可在此集散!此地,将成沟通南北、连接海陆之锁钥!”
陆逊适时补充:“主公己下令,以此港为核心,设立‘渤海商屯区’。凡愿在此落户垦殖、参与港口建设之河北流民、溃散兵卒,皆授田宅,免赋税三年,并受江东水师保护!己有不下数千河北军民闻讯来投!”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话,一队约百余人的队伍,衣衫褴褛却步履尚算整齐,在江东吏员的引导下,正从内陆方向抵达港口工地。为首几人,身形魁梧,隐隐带着行伍气息,显然是袁绍的溃兵头目。
“看!”我指着那队人,对田丰、沮授道,“他们,曾是袁本初帐下的士卒,或许曾于官渡与曹军血战。如今,家园难回,主上难依,成了无根的浮萍。我江东在此筑港兴业,开垦屯田,给他们田种,给他们工做,给他们一个安身立命、靠双手养活自己和家人的机会!这难道不比让他们冻饿死于荒野,或沦为盗匪,最终被曹操剿灭要好上百倍?这难道不是真正的‘固本安民’?”
田丰死死盯着那队正在接受登记、领取工具和口粮的溃兵。他看到那些人麻木绝望的脸上,渐渐因为有了活路而泛起一丝生气,眼神中重新有了光亮。他想起袁绍在邺城只顾着稳定权力、猜忌部下,对溃散士卒不闻不问……两相对比,如冰火之别!他那颗刚硬如铁、只为“汉室”和“明主”而跳动的心,第一次感到了剧烈的动摇和冲击。他紧抿着嘴唇,一言不发,但那双锐利的鹰眼中,翻涌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绪——有痛心,有悲哀,有对袁绍更深的失望,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同?
沮授则长叹一声,对着渤海深深一揖:“吴侯此举,活人无数,功德无量!授……服矣!愿竭驽钝,助主公经营此港,收拢北地流亡,为江东,也为这乱世苍生,留一线生机与希望!”他终于彻底归心,认定了眼前这个务实、进取、兼具魄力与仁心的年轻主公。
田丰沉默良久,终于沙哑地开口,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与决然:“此地……确是根基!袁本初,败得不冤!吴侯……”他转向我,目光灼灼,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托付的意味,“老夫倒要看看,你如何在这渤海之滨,筑起一座不沉的基业!老夫……愿留此港,做个督工小吏,亲眼看着它拔地而起!若有不妥之处,休怪老夫首言犯谏!”这近乎是变相的投效宣言了!
“哈哈哈!”我畅快大笑,扶起二人,“得二位先生相助,此港必成!秦皇岛,必将成为我江东照耀北方的灯塔!传令!”
我声音陡然拔高,充满力量:
一、加速港口建设!增派工匠物料,务必于明年开春前,建成可停靠大型商船的核心码头!
二、广发招贤令、安民告示!** 以沮授、田丰二位先生之名,传檄河北:凡有才之士,无论文武,无论出身,无论是否曾效力袁氏,只要愿为天下苍生效力,秦皇岛港虚位以待!凡流离失所之军民,愿来此垦殖安家者,江东授田宅,保平安!
三、整编河北归附之兵!择其精壮勇武者,汰弱留强,由江东将领统带,严格操练,组建‘靖海营’、‘镇北营’,归属秦皇岛港水陆防卫!以沮授先生为军师祭酒,参赞军务!
西、扩编江东水师!调拨新造战船,加强渤海海域巡逻,确保商路畅通,震慑屑小!
命令如风般传下。整个秦皇岛港区,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爆发出更惊人的活力。沮授、田丰的名字,如同磁石般传向风雨飘摇的河北大地。无数对袁绍失望透顶的寒门士子、郁郁不得志的底层官吏、乃至一些看清时势、寻求生路的袁军中下级军官,开始携家带口,或独自一人,向着渤海之滨,向着那座传说中由江东吴侯兴建、由河北名士沮授田丰坐镇的“希望之港”汇聚而来。袁绍溃散的军卒,更是成群结队地投奔。
站在初具雏形的码头边,看着忙碌的人群,听着沮授与江东工师讨论着防波堤的改进方案,看着田丰板着脸却极为认真地检查着新运抵的粮食质量,再望向北方那片依旧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的土地,我嘴角勾起一抹成竹在胸的笑意。
乌巢的火光烧掉了袁绍的霸业,官渡的尘埃尚未落定。而我,孙权,己在渤海之滨,悄然布下了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曹操在河南厉兵秣马,袁绍在邺城苟延残喘。他们争夺的是中原的霸权,而我,正在铸造未来争雄于大洋、经略于北方的根基!
坐山观虎斗,笑看风云起。秦皇岛港的灯塔,必将照亮一个不一样的新时代!
(http://kkxsz.com/book/bcied0-5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