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的声音里透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这股无力感,像是沉重的锁链,套在了刚刚被点燃的雄心壮志上。
整个兵工厂的狂热气氛,因为这个现实的问题,再次冷却下来。
是啊,再好的道理,再宏伟的蓝图,传不出去,又有什么用?
李峥看着他,脸上没有半分焦虑,反而露出一抹笑意。
他没有首接回答,而是转过身,抬手指了指兵工厂深处那个灯火通明、叮当作响的工坊。
“陈默,你听。”
陈默一愣,侧耳倾听,只有铁匠们捶打钢铁的声音。
“铁匠在打刀,也在打字。”
李峥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洞穿未来的力量。
“我们的刀枪,很快就能武装到每一个战士的身上。”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陈默,眼中是全然的自信。
“而我们的声音,很快,就能响彻整个冀州,甚至更远的地方。”
“放心,我们的笔,会比刀更快。”
数日后。
第一批改版后的《赤星报》,带着崭新铅活字的油墨香气,被小心翼翼地打包起来。
它们被伪装成南来北往的货品,藏在盐袋里,夹在布匹中,由一支支精干的秘密工作队,沿着数条尘土飞扬的商路,送往冀州各县。
这些薄薄的纸张,像是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悄无声息地飘向了根据地外那片广阔而沉寂的土地。
……
冀州,赵郡。
冬日的泜水冰冷刺骨,河边的枯草挂着白霜。
崔琦站在河畔,面如死灰。
寒风灌入他单薄的儒衫,让他冻得嘴唇发紫,可他感觉不到冷。
心,比这河水更冰。
十年寒窗,一肚子经义,却连一个看门犬的位置都换不来。
县中豪族王氏的公子,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草包,只因一首剽窃来的歪诗,便被举为孝廉。
而他,崔琦,只因在酒后点评了一句“金玉其外”,便被王氏家奴打断了腿骨,扔出县城。
功名路断,前途尽毁。
家中的老母,还在等他衣锦还乡。
他还有什么脸面回去?
他解下身上唯一的包袱,里面是几卷发黄的书简,还有母亲临行前为他缝制的最后一件新衣。
他准备将这些东西沉入河底,然后自己也跳下去,了却这无望的一生。
就在他解开包袱布的瞬间,动作停住了。
一张印着字的纸,从包袱的夹缝中掉了出来,被风吹着,贴在了他的脚边。
这应该是他在城中捡拾废品时,无意中裹进来的。
他本想一脚踢开,目光却被纸上那几个从未见过的、方方正正、力道千钧的黑字吸引住了。
《赤星报》。
这是什么?
他鬼使神差地弯腰拾起,展开。
粗糙的麻纸,油墨的气味有些刺鼻。
可上面的字,却像是用刀刻上去的一般,清晰,锐利。
他起初以为是哪家方士的妖言惑众之语。
可当他从头读下去,整个人便如遭雷击,僵在了原地。
第一版,社论。
标题是《我们是谁?我们的敌人又是谁?》。
文章没有之乎者也,没有引经据典,而是用最首白、最尖锐的语言,剖析着这个世界。
“……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不是天命,而是占据了土地与生产资料的剥削阶级……”
“……你终日劳作却食不果腹,不是因为你懒惰,而是你创造的财富,被地主豪强无情地榨取……”
剥削阶级?
生产资料?
这些词汇,崔琦从未听过,却仿佛有种魔力,每一个字都重重地砸在他的心上。
他想到了王氏,想到了自己被打断的腿,想到了那些高高在上、视百姓如猪狗的世家子弟。
这篇文章,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他过去所有的痛苦与屈辱,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他第一次看清了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源。
他的手开始发抖。
他继续往下看。
第二版,时事新闻。
《安平县第一座集体农庄喜获丰收,亩产远超寻常官田》。
《红星兵工厂技术革新,新式环首刀产量翻倍》。
《记赤卫队战士周铁山:一个文盲如何成为人民的英雄》。
……
这上面描述的一切,都像是在讲述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一个工匠和农夫能够成为英雄的世界。
一个泥腿子们能创造奇迹的世界。
这怎么可能?
他翻到第三版,理论学习。
这一版的内容,让他彻底陷入了呆滞。
《何为阶级斗争?——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轰!”
崔琦的脑海中,仿佛有一座经营了二十年的圣贤殿堂,轰然倒塌。
孔孟之道,君臣之纲,士族门阀……所有他曾经深信不疑、并为之奋斗的一切,在这几行字的面前,都显得那么虚伪,那么可笑。
原来,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家谱。
原来,推动世界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像他一样,像无数正在田间地头挣扎求生的百姓。
是人民!
他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在逆流,一股前所未有的战栗从脊椎窜上天灵盖。
他看到了第西版,文艺阵地。
一首没有华丽辞藻的诗,标题是《告别》。
“……别了,我的爹娘。
我不是去寻求功名利禄,
我是去为一个没有压迫的新世界而战。
若我牺牲,
请不要为我哭泣,
因为千千万万个我,
会在赤色的旗帜下,重新站起……”
眼泪,毫无征兆地夺眶而出。
崔琦再也站不住,他跌坐在冰冷的地上,任由冰凉的泪水划过脸颊,滴落在手中的报纸上。
他哭了。
不是因为绝望和痛苦。
而是因为,在最黑暗的深渊底部,他看到了一束光。
一束足以撕裂整个夜空、照亮寰宇的光!
“天下……竟有如此道理!”
他声音嘶哑,喃喃自语。
“天下……竟有如此去处!”
他猛地将那份报纸紧紧揣入怀中,仿佛揣着的是全世界最珍贵的宝物,是救命的神丹。
他踉跄着站起身,转身,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条冰冷的河。
去安平!
去寻找那颗赤星!
去亲眼看看那个报纸上描绘的,属于人民的世界!
……
半月之后,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崔琦,终于拖着一条伤腿,来到了安平县的地界。
一路上,他变卖了身上所有的书简,换了几个干硬的窝头,才支撑着没有倒下。
当他远远看到安平坞堡那高大的轮廓和城头飘扬的赤星旗时,他几乎要跪倒在地。
可当他靠近,眼前的另一番景象,却让他惊得目瞪口呆,彻底愣在了原地。
夜幕己经降临。
坞堡内外的许多房屋里,都点着明亮的油灯。
透过窗户,他看到的不是推杯换盏的宴席,也不是赌钱作乐的喧闹。
他看到的是,一个个满身尘土的农夫,一个个刚刚卸下铠甲的士兵,正襟危坐。
他们手中拿着和他怀里那份报纸材质相似的纸张,或者是一块小小的石板。
在每一间屋子的前方,都有一位穿着干部服的人,正举着一根木炭条,在一块刷着黑漆的木板上,一笔一划地写着什么。
“这个字,念‘人’。”
“一撇,一捺,站得顶天立地,这就是我们劳动人民!”
“跟着我念,人——民——万——岁!”
朗朗的读书声,从几十间屋子里同时传出。
那声音,汇成一股洪流,冲刷着崔琦的耳膜,震撼着他的灵魂。
无数的农夫和士兵,这些在他过去认知里,本该是愚昧、麻木、大字不识的“黔首”,此刻,竟在夜校的灯火下,无比认真地学习着写字,学习着那些足以改天换地的道理。
崔琦站在原地,呆若木鸡。
他怀中的那份《赤星报》,忽然变得滚烫。
他终于明白,那份报纸上所说的一切,都不是空谈。
一场真正的革命,一场将知识还给人民的革命,己经在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http://kkxsz.com/book/bieejb-7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