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自然不会轻易相信李承乾会派刺客刺杀李祐。
他真正气恼的是,禀报这件事的人。
虽然这件事是他主动询问的,但当着众文武的面说出来,他就不可能像长孙无忌那般态度明确了。
因为他是皇帝,考虑的角度跟臣子肯定要不一样。
当然,他也需要长孙无忌站出来表明态度,毕竟涉及到兄弟阋墙,若没有人及时站出来,很容易让其他人胡思乱想。
而成见就像一座大山。
他杀兄弑弟,他的儿子也派人刺杀自己弟弟,好像'很合理',这是一种天然的代入感。
可以说,设计这场阴谋的人,手段不可谓不狠辣高明。
很快,李世民就拿到了两份急报。
他首先拆开的是长安那份急报。
因为相比李承乾那件事,他觉得长安的天花瘟疫,更举足轻重。
毕竟长安是一个国家的都城,若都城大乱,国家肯定会陷入不稳定的状态。
那么,这对他现在的情况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怎么会这样.....”
李世民看完长安那份急报,满脸震惊地呢喃了一句,仿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而一旁的杨师道,则连忙朝他询问道:“敢问陛下,长安为何会发生天花瘟疫?怎么我们一点消息都没有?按理来说,大疫之前,必定有所征兆才对!”
“是啊!我这边也没有任何天花瘟疫的消息!”云端随声附和了一句,同时又表示质疑地道:“是不是高句丽的阴谋?故意传出假消息,目的是为了祸乱我军军心!”
“你们好大的胆子!来人!给我将这两个细作拖出去砍了!”尉迟恭一个箭步冲向前,一手抓着一个禀报之人,怒目而视。
“啊!不不不!我们不是什么细作!我们是自己人!”
一名禀报之人吓尿了,连忙出言解释。
另一名禀报之人,则被吓得面无人色,抖如筛糠。
“好了敬德!莫要胡闹,他们不是高句丽细作!”
李世民沉着脸喝止了尉迟恭,随后环顾众文武道:“长安的天花瘟疫,确实是真的,这份急奏加盖了皇后私印!是朕送给她的,不会有错的!”
“那.....那皇后她还好吗?”长孙无忌迟疑着问道。
事关自己妹妹,由不得他不上心。
却见李世民重重的点了点头,道:“皇后一切安好,你不用担心。现在整个长安都在防疫,抗疫!由皇后,太子府锦衣卫,内阁众臣,还有医学院,太医院,一起负责长安的疫情。”
“可是,长安的疫情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我们一点消息都没有?”杨师道再次忍不住问道。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旋即蹙眉道:“据皇后所言,是她宫里的一名宫女,感染了天花,导致宫内率先出现天花瘟疫传播,后来又经掖庭宫,传到宫外的.....”
“原来是这样.....”
杨师道恍然大悟,心说难怪之前没有任何消息,原来最开始是从宫内传出来的。
虽然长安的消息网,十分庞大,但涉及宫内的事情,一般很难传出,特别是皇后宫里的情况,属于仅次于皇帝的保密情况,更不容易被传出。
却听李世民又沉沉地道:“长安的疫情,确实来得有些突然,不过,你们也不用太担心,疫情还没有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在皇后写这封信之前,长安已经开始在封锁城门了,也不会轻易扩散到其他州县。”
“现在的问题是,皇后坐镇长安,始终有些不方便,朕打算传召一位皇子回去坐镇,你们觉得谁比较合适?”
“这个.....”
众文武大臣迟疑了一下,旋即齐齐看向长孙无忌。
原本按照正常的流程,他们肯定是会建议李承乾回长安的。
毕竟李承乾是太子,名正言顺。
但另一份急报,李世民还没有拆开,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如果在这时候建议李世民,让李承乾回长安,这不是啪啪打李世民的脸吗?
所以,他们才不太确定的看向了长孙无忌。
因为长孙无忌刚才,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信任李承乾的。
“无忌,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来!”
眼见众文武都看向长孙无忌,李世民也不由得看向了他。
然而,长孙无忌并没有回答自己的想法,只是朝李世民平静地提醒道:“陛下,您还有一份急报没看呢!”
“嗯?”
李世民皱了皱眉,旋即深深看了眼长孙无忌,然后默不作声的拿起另一份急报,当着众臣的面,直接拆开看了起来。
当看到李祐命悬一线的时候,他的心不由得紧了起来,而当看到刺客说是李承乾派他来刺杀李祐的时候,他的眉头又皱成了川字。
尽管他依旧不相信李承乾会这样做,但目前的人证(就是李祐的那些护卫),以及物证(就是那片碎布,被证实是东宫的产物),都指向了李承乾。
就算他是皇帝,在人证物证都有的情况下,也不能随意表态,这件事不是李承乾做的。
“呼......”
只见李世民看完这份急报之后,深深吸了口气,然后看了眼长孙无忌,又看向众臣:“关于太子与燕王之事,朕会下旨大理寺,刑部,还有宗正寺,联合彻查此事!”
“无论是谁,朕都会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敢问陛下,这份急报是何人所奏,消息是否属实?”李孝恭蹙眉问道。
虽然他现在是李世民的后军大将,但他也是宗正寺的宗正,所以,他有权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却听李世民沉声道:“是燕王府长史,阴智弘。”
是他?
长孙无忌心头一沉。
虽然同样都是皇亲国戚,但阴智弘与他的关系,可以说毫无关系。
毕竟两人,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先不说他们各自的妹妹,一个是皇后,一个是嫔妃,就说他们以前,那也是敌对双方。
特别是阴智弘的父亲阴世师,那可是李唐‘掘墓人’,妥妥的大仇人。
要不是李渊顾全大局,饶过了阴智弘兄妹,他们早就是李唐的刀下亡魂了。
所以,长孙无忌是十分不屑阴智弘的,甚至连跟他站在一起,都觉得耻辱。
可是如今,阴智弘居然上奏了这样一件惊世骇俗的事,由不得他不谨慎。
难不成,这是阴智弘的阴谋?
他为了将承乾拉下台,故意设计了这场刺杀案件?
可是,那不是他亲外甥吗?他怎么舍得这样做?
而且就算李承乾下了台,也轮不到他外甥李祐啊!
他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什么呢?
就在长孙无忌思绪万千的时候,云端又忽地开口道:“启禀陛下,微臣想起了一事,是关于阴长史的!”
“何事?”
李世民一个冷眼扫过去,似乎是在责难云端为何不早点禀报?
却见云端诚惶诚恐地解释道:“不瞒陛下,当初您臣通知不良人,调查守捉郎。臣也加派了人手,监控长安的里里外外,其中,有一段时间,臣的人发现锦衣卫,时常在阴长史府邸周围出没。”
“刚开始的时候,臣还以为这是锦衣卫的日常活动,因为他们不止在阴长史府邸周围出没,连兵部尚书,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赵国公府邸,任城王府邸,江夏王府邸,都有他们的身影!”
“什么!?”
众臣听到云端的这番话,满脸震惊,头皮发麻。
“不是,你说太子的锦衣卫,连我们的府邸都在监视?”李孝恭有些生气地说道。
“是啊!怎么会这样,我们可没招惹过太子啊!”
“太子是不是对我们有什么误会?”
“陛下......”
“行了!都给朕闭嘴!”
还没等众臣附和完李孝恭的话,李世民就不耐烦地打断了他们,然后云端厉声道:“你继续说!”
“是!”
云端应了一声,又回忆似的道:“虽然锦衣卫的身影,遍布整个长安,但一直都很规矩,臣的人与锦衣卫,也是一直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接着道:“出了幽州的这件事,臣忽地想起来,锦衣卫监视阴长史府邸,好像在燕王去封地不久之前!”
“而太子殿下曾试图阻止燕王去封地就封,但不知是何缘故,燕王去封地就封的态度,异常坚决,后来的情况,想必陛下也知道,燕王提前去封地就封了。”
“哦对了!”
临了,他又补充了一句:“燕王去封地就封之前,时常去阴长史府邸!”
听到这里,众文武不由面面相觑。
而李世民则微微眯起了眼睛。
很明显,这件事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特别是李祐与锦衣卫的反常,似乎都在印证一件事,阴智弘有问题。
“陛下!”
长孙无忌忽地面色一肃:“臣请求严查阴智弘!”
“嗯,阴智弘的事,确实应该调查清楚!”
李世民表示认可的点了点头,又看向长孙无忌道:“但是,太子这件事,也有问题,他为何会派锦衣卫监视阴智弘,这难道不是疑点吗?”
“如果他们之间有矛盾,也是太子派人去刺杀阴智弘,而不是李祐!”
“这.....”
长孙无忌闻言,顿时语塞。
因为他根本无法理解,阴智弘会拿自己亲外甥的性命去设计李承乾。
这对阴智弘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而就在长孙无忌再次陷入沉默的同时,李世民又一锤定音地道:“好了,这件事就按朕之前说的办,交给大理寺他们去调查吧!”
“可是陛下,大理寺卿不是太子的人吗?还有任城王,现在也不方便调查.......”张俭冷不防地说道。
李世民眉头一皱,旋即沉声道:“那就让戴胄,褚遂良,刘洎去调查!”
“他们三个都是朕的人,保证公平公正!”
听到这话,众臣不由再次面面相觑。
而这时,李世民却继续道:“现在说完太子的事了,该说说长安的事了,你们觉得,传召哪位皇子回长安合适啊?”
“陛下!臣觉得还是应该让太子回长安比较合适!一个太子可以自证清白,二个太子也有能力处理疫情事宜!三个......”
“行了!”
还没等长孙无忌把话说完,李世民直接就打断了他:“你当朕只有他一个儿子吗?他出了那么大的事,你让别人怎么信任他?”
“可是......”
就在长孙无忌准备继续辩解的时候,帐外忽又传来一道禀报声:“启禀陛下!益州奏报!”
益州?
众臣闻言,心头一动。
却见李世民满脸疑惑的看向帐外:“益州发生......”
有了刚才的前车之鉴,他的话刚说到一半,就及时止住了,并摆手道:“将奏报拿进来吧!”
“是!”
帐外应了一声,便很快将奏报拿了进来。
李世民接过奏报,同样直接当着众臣的面,拆开了奏报。
而就在他以为这份奏报,又是什么坏消息的时候,奏报的内容却出奇的让他面色大喜,忍不住朗声大笑:“哈哈哈!好好好!不愧为朕的好儿子!”
笑着,还不忘与众臣分享奏报上面的内容:
“朕接到蜀王来报,咱们明年的部份粮草,他已经凑齐了。另外,他还整顿了益州吏治,破获了刘忠义贪腐案,抄没了其大量家财,全部上交了国库。而且,益州最新实施的土地政策,让益州百姓很是受益,从明年开始,他们将大规模种植红薯,养殖猪,牛,羊,并疏通水利!”
“最重要的是,蜀王还建议朕,成立临时后勤部门,由他调集各州多余的粮草,随时支援前线。”
“这样一来,朕将没有后顾之忧!哈哈哈!朕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临时后勤部门,就跟临时内阁一样!”
听到李世民眉飞色舞的诉说着李恪的事迹,眼里藏不住对李恪的欣赏,众臣不禁一片唏嘘。
而长孙无忌则脸色阴沉如水,死死盯着李世民手中的李恪奏报。
直到李世民从欣喜中沉浸下来,才听他又感慨似的道:“蜀王做事,越来越沉稳老练了,就跟朕当年一样.....”
“这......”
众臣听到这话,瞬间就明白了李世民的心思,他想让李恪回长安坐镇。
但李恪的身份太尴尬了,别说长孙无忌不会答应,就连原秦王府,天策府的其他文武,都不会答应。
而眼见众臣没有一个附和自己,李世民的眉头瞬间就皱了起来:“朕刚才不是问你们,该传召哪位皇子回长安坐镇,怎么都不说话?”
这已经是非常明显的暗示了。
李世民就差说出李恪的名字,让李恪回长安坐镇。
然而,众文武根本不买这个账,依旧默然不语。
这一下子,直接将李世民惹恼了:“你们都哑巴了吗?!”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眼见李世民怒不可遏,不太了解个中详情的孙代音,连忙开口道:“既然蜀王殿下如此优秀,不如就让蜀王殿下回长安坐镇吧!”
“好!朕正有此意!”
李世民面色一喜,当即便要下旨。
就在这时,长孙无忌立刻站出来道:“陛下是要让天下大乱吗?!”
“混账!”
李世民勃然大怒:“你这是什么话?!朕让蜀王回长安,怎么就让天下大乱了?!”
“蜀王乃封王,如何能坐镇长安?敢问陛下,长安是什么地方?国之中枢!”
“如今,我太子尚在,为何弃太子而重蜀王?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天下人,陛下对太子有意见,欲行废立之事!而蜀王,就是太子的新人选!”
“胡说八道!朕何时说过要改立蜀王为太子了,朕只是让他回长安协助众臣,抗疫,防疫!”
“呵!陛下这话说得真是可笑!岂不问,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你让蜀王回长安坐镇,就是在逼太子退位!”
“长孙无忌!你好大的胆子!”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眼见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吵出了火气,众臣连忙上前劝阻二人。
但李世民的火气明显没那么容易消除,只见他冷冷的质问长孙无忌:“你反对蜀王回长安!是不是因为他不是你亲外甥?”
他这句话,可以说十分尖锐,基本上就把长孙无忌的私心戳破了。
可长孙无忌却面不改色,振振有词地道:“臣做事,一向公私分明,陛下以臣私心论公事,臣夫复何言!然,食君之禄,忠君之忧,即使陛下有心芥蒂臣,臣也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一,太子虽有疑案,但依旧是太子。国不安宁,皇帝不在,理应由太子坐镇。”
“二,储君乃国家根本,不能因任何事轻易动摇。”
“三,陛下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一力剥夺太子的权利,这是不符合正常程序的!”
“四,蜀王乃封王,他坐镇长安,让其他封王怎么想?是不是自己也可以?这难道不是让众封王暗自争夺吗?于国家何利?”
“这.....”
李世民听到长孙无忌这四条理由,顿时陷入了语塞。
而其余众臣,也在这时纷纷站了出来,异口同声:“请陛下召太子回宫!”
话音落下,李世民不禁满心无奈,最终还是妥协了:“罢了罢了,就让太子回长安吧!”
“陛下圣明!”
“不过,蜀王在信中很担心自己母亲,想要回去看看,朕总不能不承了他这份孝心吧?”
听到这话,众臣不由再次看向长孙无忌。
只见长孙无忌满脸郁闷,却又无可奈何。
毕竟李世民话都说到这里了,他再出言反对,那就有点不似人臣了。
“臣附议!”
“好!传朕旨意,让太子即刻回长安,坐镇抗疫事宜!另外,让蜀王回长安省亲!”
(http://kkxsz.com/book/gi0ecj-39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