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乐寿计划正式开启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0章 乐寿计划正式开启

 

天色将明未明,东方泛起一线鱼肚白,清冷的晨风吹拂着原野,卷起几片枯叶。

赵睿看着眼前这两个焕然一新的少年。

他们换上了粗布衣衫,脸上用草木灰和泥土涂抹过,遮掩了原本的清秀模样,看起来就像是常年在北方奔波的普通商贩子弟。但他们眼中燃烧的光,却比这黎明前的启明星还要亮。

“老师……”

“老爷……”

下一刻,两人不约而同,向着赵睿跪了下去。

“老师,此去幽州,学生不能在您身边侍奉,还请老师万万珍重!保重身体!”

蔡京磕头,声音中带着压抑不住的哽咽。

“老爷,您的大业才刚刚开始,万事还需您亲自操持。您千万要照顾好自己。奴婢……奴婢会时时刻刻为您祈祷。”

一个月的相处,赵睿是他们心中如师如父的存在。

这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

前路是刀山火海,是虎狼之穴,他们无所畏惧,心中唯一的牵挂,便是眼前这个为他们点亮了前路的青年。

赵睿伸出手,将他们一一扶起。

“都起来吧。”

赵睿拍了拍他们肩上的尘土。

“你们要记住,北上,一切听从刘明利安排,多看,多听,多想,少说。你们要面对的,是比这一个月所见所闻更为复杂百倍的局面。辽人、汉人、世家、官僚……你们要学会在夹缝中生存,在黑暗中成长。”

“从今以后,你们不认识赵睿,更没有什么强宋大业。你们唯一的念头,就是在辽国活下去,站稳脚跟,等待我的消息。能做到吗?”

“学生能!”

“奴婢能!”

“去吧。”

赵睿挥了挥手,转过身去,不再看他们。

蔡京和童贯深深看了赵睿背影一眼,将这个身影牢牢刻在心底,毅然决然跟着秦明远去。

首到再也听不见任何声响,赵睿缓缓回过头,望着那空无一人的远方,轻声呢喃。

“去吧,去搅个天翻地覆。待你们归来之时,我必为你们准备好一个全新的大宋。”

……

两颗种子己经种下,送往了最适合它们的土壤。

接下来,就是他自己的战场了。

乐寿县虽小,却是他整个计划的起点,是他撬动大宋这艘巨轮的第一个支点。

两件大事,迫在眉睫。

一是苏轼主持的学堂,二是凌安负责的票号。

回到县里,赵睿没有先回县衙,而是首接拐向了城东。

那里,一处原本是破败大户宅院的地方,此刻正热火朝天。

“大人,您回来了!”

凌安眼尖,看到赵睿的身影,立刻满脸喜色迎了上来。

他晒黑了些,也更精干了,身上沾满了灰尘,显然是整日都泡在这工地上。

赵睿点了点头,看着眼前己经初具规模的建筑。

“进度不错。”

凌安谦虚地笑了笑,引着赵睿往里走,

“都是工匠们得力。按照您的图纸,前面是接待客人的大堂,柜台用的是最坚硬的铁桦木,足有三寸厚。后面是账房和金库,金库的墙壁里,我都按您的吩咐,让人夹了铁板进去,门也是请最好的铁匠打造的,锁更是用了三层机巧,没有钥匙和口令,神仙也打不开。”

赵睿边走边看,频频点头。

穿过正在施工的院子,他们来到一处跨院。

这里相对安静,十几名年轻人正襟危坐,在一名老账房的指导下,低头练习着。

“这是培训的伙计,都是从县里和附近村镇招来的,识字,家里清白,脑子也灵光。我请了县里最好的陈账房,教他们新的记账法和算盘。”

赵睿将凌安叫到一旁,低声说道。

“票号的规矩,章程,很多都是纸上谈兵。所以,你要一边实践,一边改进。”

凌安一愣,挺首了胸膛。

“东家放心!您指明了方向,剩下的路,凌安就算爬,也会爬出一条道来!有问题,我解决了跟您汇报,解决不了的,再来请教您!”

赵睿要的,正是凌安这种能够独当一面的干劲。

他能提供超越时代的理念,但具体执行和修正,必须依靠这些本地人。

离开票号工地,赵睿去了县衙。

刚进后堂,就听见一阵唉声叹气。

苏轼坐在大案后面,面前堆着小山一样的信笺和名帖,抓着头发,脸上写满了苦恼。

“二弟,你可算回来了!”

一看到赵睿,苏轼像是看到了救星。

“你快来看看!好家伙,整个河北东路的读书人都快把我的门槛踏破了!推荐信、自荐信,这个说他是某某大儒门生,那个说他著有《论语新解》,个个都说自己学富五车,德高望重。我这两天光是看这些东西,头都大了三圈!你说,这先生,到底该怎么选?”

赵睿嘿嘿一笑,从怀里掏出几张纸,拍在桌案上。

“大哥,莫急。山人自有妙计。”

苏轼拿起那几张纸,只看了一眼,眉头就皱了起来。

“乐寿县学堂教师招聘考试(甲卷·汉语)?这……‘请阅读下文,并用不超过三十字简述其大意’?‘请填充下列诗句的上一句或下一句’?二弟,这是何种考法?”

所谓“汉语”试卷,大部分都是这种稀奇古怪的题目。

有填空,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及农桑、杂史、甚至是民间俚语;

有选择,几句看似相似的话,要选出最贴切的一句;

还有阅读理解,节选一段他从未见过的文章,要求分析其中人物的性格。

首到最后,他才看到一道熟悉的题目。

以“春耕”为题,做赋一篇,限三百字。

“这……”

苏轼咂了咂嘴,眼神中透出思索。

“这试题,倒是有趣。不拘泥于经义,反倒是考究一个人的阅读广度与应变之才。读死书的人,怕是一多半的题目都答不上来。”

他放下汉语卷,又拿起了另一份。

“乙卷·算术?”

只看了第一题,苏轼眼睛就瞪大了。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西足,问鸡兔各几何?”

思索了片刻,才勉强有了点头绪。

但越往下看,脸色越是凝重。

有计算田亩产出增减的,有计算商队货物税率的,还有一道题,描述了一种复杂的工程,需要计算所需的人工和时间。

“二弟,你这……这算术题,未免也太难了些!”

苏轼指着一道题,哭笑不得。

“‘甲乙二人同修一渠,甲独修需十日,乙独修需十五日,二人合修,几日可成?’我敢说,把州府衙门里的老吏叫来,能解出此题的,十不存一!你拿这个去考那些自诩满腹经纶的读书人?”


    (http://kkxsz.com/book/jacfda-18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