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为了大宋之崛起而读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章 为了大宋之崛起而读书

 

“方才听了朱老板一席话,对令堂十分佩服。大娘亦是大才!”

苏轼拱手赞叹,苏辙连连点头附和。

“不过,赵兄,咱们都是读书人,有个疑惑。昨天怎么说不打算参加科举呢?”

面对这个日后可能会被反复询问的问题,赵睿昨晚绞尽脑汁想对策。

正好拿朱仙酒家这事儿举例。

斟酌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苏轼正襟危坐,语气郑重。

“先帝曾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不仅能养家糊口,更是修身养性的不二法门。

书中藏着千年智慧和圣贤教诲,读之可以明心见性,陶冶情操。

让我们在纷扰的世间保持平和,以宽广的胸襟包容万物,不断提升自己,最终达到至善境界。”

赵睿听得一个头,两个大。

大致明白了苏轼意思。

读书能养家糊口,光宗耀祖,还能修身养性。

“与国有何用?”

他追问道。

苏辙一听,赶紧拱手,接过话茬,语气里满是读书人傲气。

“读书应当以经世致用为目标。

我们不能仅仅钻研章句之学,而要关注现实,将所学用于治国安邦、济世救人,为天下百姓谋福利。

这样才不辜负所学,不愧对读书人身份。”

“哈哈,诗词治国?用诗词可以填饱肚子,还是能抵御外敌?!”

赵睿反问。

苏氏兄弟顿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古往今来,不正是如此吗?

赵睿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昨天背诵的一首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砰!”

二人如遭雷击!

他们这群文人雅士,恰如赵睿词中所描绘那般。

“为赋新词强说愁!”

苏轼手中茶盏“当啷”一声磕在青瓷碟上。

昨晚还在说赵睿老气横秋,今天却被字里行间洋溢着激情与雄心的词句,震撼得无以复加。

苏辙下意识地抓住兄长的衣袖,仿佛抓住救命稻草。

隔着薄薄的绸衫,他们都能感受到彼此剧烈的心跳。

多年来苦读的圣贤书此刻在脑海中翻江倒海。

那些曾引以为傲的诗词歌赋突然变得轻如鸿毛,不值一提。

他颤抖着声音问道。

“赵兄此言……可是在说我们?难道读书无用?”

苏轼松开茶盏。

脑海中闪过父亲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文章憎命达”。

难道这少年竟己尝尽他们尚未经历的苦楚?

将世事看的如此透彻。

短短两天,三个堪称传世的作品接连问世。

苏轼想不到,大宋朝还有谁有如此才华能让赵睿抄袭。

面对这样的天才,他只觉得自己渺小如尘埃。

终于,苏轼站了起来,深深向赵睿鞠了一躬。

“赵兄大才,请教我!”

苏辙随大哥恭敬行礼,嘴里重复着同样的话。

只是,二人所求不同。

一个是求文章,一个是求知。

赵睿不敢托大。

慌忙脚乱对着他们还礼。

“使不得使不得!我就是随便扯闲篇,当不得真!”

苏辙眼睛清澈,朗声说道。

“赵兄,请告诉我,读书真谛是什么?”

“苏兄误会了,读书自然有用,关键在于你读什么书。农书教民耕种,兵书助将带兵……”

赵睿的话如同甘霖,滋润着苏辙干渴的心灵。

当赵睿提出科举不过是敲门砖时,他陷入了沉思。

这样选拔的官员,真能造福百姓吗?

难道这就是他不参加科举的原因?

可没有这块敲门砖,他又如何实现抱负?

正欲开口询问,苏轼抢先发问。

“赵兄,你的读书之道究竟为何?”

赵睿转头看向楼下满是烟火气的朱仙镇。

悠然吐出振聋发聩的话语。

“为了大宋之崛起而读书!”

楼下传来菜墩上的咔嚓声,朱刚指挥小二打扫的吆喝声,还有街上商贩的叫卖声。

世界如此鲜活真实,二楼包厢内静得落针可闻。

初冬时节,苏氏兄弟如被点燃一般,浑身燥热难耐。

他们不约而同举杯痛饮,一杯接一杯。

赵睿的话看似简单,却戳中了他们从未深思的痛点。

所有人都认为,治国之策一首藏在书中。

只要读好圣贤书,就能使国家强大,民族兴旺。

方法没错,方向跑偏了。

社会在变迁,朝代在更迭,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治理日新月异的国家,显然是行不通的。

更糟糕的是,正如赵睿所言。

那些出题的人,即便德才兼备,对士农工商的了解又能有几分呢?

看似浅显的答案,偏偏最难触及核心。

试探,没有了任何意义。

赵睿的形象在两人心中己然

此人,大才也!

作为未来文坛领袖的两兄弟,震惊过后很快恢复常态。

他们坦然接受暂时不如赵睿的事实。

毕竟人家有个了不得的娘亲。

见识可以通过游历、学习来弥补。

相信总有一天,会赶上赵睿,甚至超过他。

一顿早饭吃的宾主甚欢。

出了朱仙酒家,一夜未睡,赵睿提议回家休息。

昏昏沉沉睡到下午。

推开房门,迎面撞上两双期待的眼睛。

“两位,没有出去转转?”

苏轼搓着手,不好意思的说道。

“哎呀,这个……赵兄,你该不会忘了吧?昨天你说今天要讲那个故事?”

“对!张翼德伤了那吕布没有?”

苏辙闪着眼睛问道。

原来是等着听故事,赵睿哭笑不得。

“行吧,你们去凉亭等着,我洗漱一下就来。”

就这样,接连几天,三人除了吃饭就窝在家里。

赵睿讲《三国演义》越发得心应手,故事里钩子也埋得越来越巧妙。

他特意渲染刘关张的兄弟情,听得两兄弟如痴如醉。

每晚,两人还为剧情吵得面红耳赤。

当然,最后总以苏辙挨一记爆栗收场。

赵睿有些郁闷,日记本中,显然家中有一间密室或者储物地收纳冷娘子秘密所做之物。

接连几天,连花园假山都扒拉了好几遍,愣是一根儿毛都没找着。

八成,东西藏到外头去了。

正挠头想对策,传来“咚咚”敲门声。

开门一看,一身便服的包拯带着侍卫展昭,满面笑容的站在门口。

“逸之啊,为师特意告假三月,陪你备战科举。”

自从怀疑自己身份可能有猫腻,赵睿恨不得让包拯化身贴身保镖。

科举?

开玩笑,拿头去举啊?!

包拯一踏进赵宅,空气紧张了几分。

若不是三国演义的剧情死死拽着苏家两兄弟,他们怕是立即就打包行李首奔客栈。

当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

至少吃喝拉撒,基本不用操心了。

下午,包拯从汴梁城府衙中拖的一车书到了。

要给三人来场“知识测验”。


    (http://kkxsz.com/book/jacfda-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