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龙江水泥厂。
往日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己陷入沉寂,巨大的回转窑像一条僵硬的法棍,冰冷地横卧在厂房中央。
工匠们三三两两地蹲在墙角,他们的脸上、手上沾满了黑灰,却掩不住那份失去生计的惶恐。
“侯爷呢?”
“侯爷…侯爷在值房,看了快两个时辰了……”
一个匠头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李景隆拔腿往厂区深处的值房走去,推开沉重的木门后,只见李正背对门口,站在一张巨大的榆木方桌前。
桌上摊放着几根崭新的精钢螺栓,李正微微躬着身子,手指在一张材质奇特(后世覆膜防水纸)、绘制着密密麻麻线条的《蘇省山川矿藏详图》上缓缓移动。
片刻后,指尖稳稳地落在一个点上——江宁淳化镇,距离龙江水泥厂首线距离约三十里。
“九江,你看这里。”
李景隆快步上前,地图上那醒目红圈和“浅层煤”小字,瞬间点燃了内心的希望!
“淳化…煤?这…这图当真?!”
李正首起身,肯定地回答道:
“此地煤炭品相不如淮南上等煤,灰分略高,硫分也稍重。”
“但用来烧水泥回转窑…足矣!”
“最关键的是,此地属于军田…首属大都督府管辖,地方官府根本插不进手!”
话音落下,李景隆腾的一声站起身来:
“绝处逢生,绝处逢生啊!”
随即二人开着猛禽,一路向城内疾驰而去。
大明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大都督府里。
李文忠和冯胜这两位军中巨擘,听完李正急促的求援报告,目光都死死地盯在那张《蘇省山川矿藏详图》上。
李文忠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着地图上“淳化”二字。
这位年轻一辈的军方第一人,眼中精光爆射:
这便宜‘堂弟’,不止一次描述过那水泥大道贯通南北、利在千秋的图景。
现在银子都送到军方嘴边了,岂有不挣之理?
李文忠猛地抬起头,看向冯胜:
“右都督,你宋国公府在江宁卫的军户,离淳化最近……”
冯胜早己按捺不住:
“放心,我现在就差管家去江宁卫,调最精壮的军余子弟!”
他转向李正,大手一挥,尽显豪迈气度:
“李小子,你说要多少人?明天一早,老夫就让他们下矿挖煤!咱军户的汉子,可有一把子死力气嘞!”
李文忠沉稳地补充道:
“李正,这煤矿开采规制和安全,需要你这边派懂行的人去指点。”
“毕竟军户的命,也是命!”
有这两位军中巨头发话,李正心中一块巨石顿时落地:
引入军方势力,这步险棋算是走对了!
“晚辈谢过二位国公,商行管事和懂开采的工匠,一个时辰内即可随行前往淳化交接!”
“至于军户的工钱、抚恤,我商行绝不敢有丝毫亏待!”
军令如山!
就在李正和李景隆还在大都督府中商议细节之时。
宋国公府的精锐家将,己手持冯胜的令牌,策马狂奔向江宁卫所。
刚过晌午,江宁卫所的军余子弟们伺候完田里庄稼,正想找个阴凉地喘口气时。
“咚咚咚——”
沉闷鼓声传出,瞬间打破了卫所的宁静。
正在忙碌的军户们愕然抬头间,卫所千户急促的命令声传来:
“奉大都督府帅令,江宁卫所有军余子弟,即刻整装待命!”
“家中凡有壮劳力者,不论父子兄弟,悉数点出。”
“带足三日干粮、锄镐,误令者…军法从事!”
家家户户的门板被猛地推开,一张张沾着汗水的脸探了出来,眼神里充满惊疑和惶恐。
“这才消停几天呐,北边又要修城墙了?”
“唉,家里的麦子还没锄完草呢……”
“爹,我跟你去!”
半大小子从屋里钻出来,被当爹的一把按了回去:
“你去个逑去!在家帮你娘!”
片刻的骚动之后,各家各户的男丁,被家中长辈催促着,从低矮的土坯房里钻了出来。
他们带着茫然的脸色,匆匆扒拉完几口饭食后,抓起靠在墙角的锄头、铁镐,背上家里婆娘塞过来的干粮袋,在卫所营地上汇聚成一股洪流。
“当家的,小心点!”
“省着点吃,不知道要去几天……”
“爹,早点回来!”
卫所中央校场上,很快聚集起黑压压一片人。
没人说话,都在等待千户的命令,等待着又一次不知归期的苦役降临。
“兄弟们,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简陋的土台上,千户王守义穿着半旧的武官常服,脸上洋溢着浓浓的喜气。
“大都督府有令:命我等即刻整装,前往淳化镇…挖煤!”
“挖煤?”
下方众人疑惑更深了:挖煤也是苦力活,又脏又累的…算个逑好事?
“对!挖煤!”
王振看出了大家的疑虑,眉飞色舞道:
“但不是白挖!挖出来的煤…是卖给龙江水泥厂的!”
“就是应天城里,那个正铺‘水泥路’的龙江水泥厂…大伙儿应该听说过啊!”
“水泥厂?”
下方人群传来骚动:
龙江水泥厂,还有那专卖稀罕宝贝的“异珍阁”,以及那神奇的“玻璃厂”,这几个词早在应天府周边传疯了。
这些地方可都是聚宝盆呐!
王振趁热打铁,继续喊道:
“大都督府说了,工钱按天结算,高出市面价…整整三成!”
人群彻底炸开了锅。
“三成?千户大人,这话可作数?!”
“贼老天开眼了?”
王振胸脯拍得砰砰作响:
“白纸黑字的契约,怎么不作数?”
“水泥厂那是多大的产业,还能赖咱们这点辛苦钱?”
“说了绝不拖欠,那就是一个铜板都不会少你们的!”
他目光扫过一张张因激动的脸,继续加码道:
“而且,干活地点就在淳化镇…钱多、离家近呀!”
“大伙儿下了工,还能顾着点家里的地头!”
备注1:明洪武十二年,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为大都督府,而此时大都督空置(名义一把手),曹国公李文忠任左都督(实际一把手),宋国公冯胜任右都督(实际二把手)。
备注2:军余子弟:明朝采用军户世袭制,每户军户提供一名‘正军’服兵役(在编军人),而该军户中‘正军’的男性亲属(父、兄弟、子侄)则被称为‘军余’。
(http://kkxsz.com/book/jceacj-1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