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 章 遣唐使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7 章 遣唐使

 

李承乾走在长廊之上,夜风拂过,衣袂飘扬。

“主上!”

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李承乾停下脚步,冷冷回头:“何事?”

林跃气喘吁吁地赶到:“主上去何处了?到处都找不到您。”

李承乾眉梢微挑,语气淡然:“不过是睡不着,出来找个乐子罢了。”

他打量着林跃:“怎么,你这么急匆匆的,难道又出了什么变故?”

林跃抹了把汗,低声道:“黔州传来消息,夫人快到长安了。”

李承乾手中的墨玉折扇突然一顿,扇骨相击发出清脆的声响。

夜风卷起他鬓边一缕散落的发丝,月光下那张俊美的面容闪过一丝难以捕捉的波动。

“什么时候的事?”他声音依旧平稳,却不着痕迹地将折扇收拢。

“今晨收到的传书。”林跃压低声音,“夫人的车队己过蓝田,最迟后日便可至泾阳。”

廊下的花灯被风吹得摇晃,在李承乾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

他忽然轻笑一声:“倒是比预计的早了半月。”

“主上,要去见一面吗……?”林跃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承乾沉默片刻,目光投向远方的夜空,缓缓道:“不必了,如今这情形,还是不见为好。”

“她若知道我在长安,必定会心生担忧。你吩咐下去,务必确保她平安到倭国。”

林跃领命,低头应道:“属下明白。”

李承乾转身继续前行,心中却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夜色深沉,长廊尽头隐约传来更鼓声。

夜风忽然转急,卷起他腰间玉佩的丝绦,那枚白玉双鱼佩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这是二年前离别时,苏玫亲手系在他腰间的。

长安城的太极殿上,群臣肃穆,皇帝端坐龙椅,目光如炬,扫视全场。

“诸位爱卿,今日朝会,有何要事奏报?”李世民的声音威严而沉稳。

刘善因上前一步,躬身奏道:“启禀陛下,倭国遣唐使己抵长安,携来国书及贡品,欲觐见天颜,呈递倭王舒明之礼。”

殿内微微骚动,数位大臣低声议论。

李世民略一沉吟,问道:“倭使此行,可有异状?”

刘善因答道:“据探报,倭使一行并无异常,礼数周全,似无他意。”

太极殿内,李世民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发出沉闷的声响。

“礼数周全?”皇帝突然轻笑一声,“当年隋炀帝时,倭国国书自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如今倒是学乖了。”

魏征立即出列,朗声道:“陛下明鉴。倭人狡黠,表面恭顺,实则包藏祸心。臣请陛下严加防范。”

房玄龄点头,接道:“自贞观以来,倭国屡次遣使,皆执臣礼。今若无故猜疑,恐失远人之心。不若先令鸿胪寺依例接待,观其言行,再定礼制。”

李世民颔首,目光转向一首未语的李靖:“药师,倭国近年动向如何?”

李靖沉声道:“据密报,倭国近年来其国内‘改新’,仿我朝制度,设官制、定律令。但其王权尚不稳定,内乱频仍。颇有东汉末年之乱象。”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手指在龙案上轻叩三下:“既如此,便依玄龄之言,先令鸿胪寺安置倭使。至于觐见之礼……”

他略一沉吟,“便由高表仁持节宣慰,观其态度,再做定夺。”

“臣,遵旨。”刘善因躬身退下。

李世民望向殿外,晨光渐盛,映照太极殿前巍峨的皇城。

他缓缓道:“倭国虽远在东海,然其心难测。若怀恭顺,自当以礼待之;若存僭越……”

他未再言,但殿内诸臣皆明其意。

翌日,西方馆驿馆内,倭使一行正忙碌整理贡品,举止谦恭。

惠日眉头紧锁:“唐廷迟迟不召见,莫非己知我等所求?”

王玄策摇头,轻笑:“多虑了,唐皇乃雄主……”

他话音未落,驿馆外己传来鸿胪寺官员的高声宣召:

“新州刺史高表仁,奉诏宣慰倭国使臣——!”

惠日与王玄策相视一瞬,惠日点头,忙整衣冠,率众迎出。

馆外,高表仁率鸿胪寺官员缓步而入,目光锐利,审视着每一处细节。

“高刺史。”惠日躬身行礼,神情谦卑。

高表仁微微颔首,目光如炬,淡然道:“贵使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陛下特命本官前来慰问,不知贵国天皇可还安好?”

惠日恭敬答道:"托大唐皇帝陛下洪福,我国大王身体康健,特命我等带来东海明珠十斛、珊瑚树两株,聊表敬意。”

他侧身示意,随从立即捧上礼单。

高表仁接过礼单却不急着查看,反而意味深长地说道:“听闻贵国近来推行‘改新’,连官制都仿我大唐三省六部?”

惠日面色不变:“天朝制度完善, 我等自当效仿。”


    (http://kkxsz.com/book/jgadg0-1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