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十六回:泥潭惊现破瓦当 停工风波闹荒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章 第十六回:泥潭惊现破瓦当 停工风波闹荒唐

 

诗云:

铁锹翻飞破土忙,泥坑乍现古瓦当。停工令下风云起,专家竞秀闹剧长!

上回书说到,滑板车引发的“夜莺”乌龙喜剧刚刚落幕,龙腾工地恢复正轨,打桩机精神抖擞,钢筋绑得热火朝天。老王正带着李柱子等人在主楼西侧基坑边缘,为即将开挖的配套设备小基坑做清表工作。天刚下过小雨,泥土粘稠湿滑。

老王拄着铁锹,抹了把脸上的泥点子,指着脚下的烂泥潭抱怨:“赵头儿真会挑地方!这设备坑巴掌大点,还非得挖在风水宝地上,紧挨着刘老鳖上回甩泥的烂泥塘!这泥巴,黏得跟孙姐打的浆糊一样!”他狠狠一锹下去,铲起一大坨黑泥甩向旁边的渣土堆。

“当啷!”

一声脆响!铁锹头似乎铲到了什么硬东西!

老王一愣:“嗯?石头?不能啊,周秀才这段时间,研究地质勘察报告,没提到这有基岩。”他俯身,用戴着手套的手在泥里扒拉几下。

半块灰不溜秋、碗口大的东西被抠了出来。老王拎起它在泥水里涮了涮,又凑到眼前眯着眼看:“这啥玩意儿?花里胡哨的……像个……破瓦罐底儿?”那个物件呈扇形,边缘残破,正面模模糊糊有些凹凸的花纹和线条,颜色灰扑扑的,沾满泥垢,也看不出究竟刻的是兽面还是花朵,还有一道显眼的裂纹。老王瞅了半天也没认出个名堂。

“嗐!一块破陶片!”老王随手一扬,就要往渣土堆里扔。

“别扔!”旁边正在溜号的三毛(他爷爷曾是老风水先生)眼尖,瞅见了那物件上的纹路,“王头儿!这可是宝贝!你看上面!刻着……刻着龙!龙纹!”他煞有介事地指着那模糊的凸起。

老王闻言手一抖,又凑近看了看,实在看不出龙的样子,撇嘴:“龙?我看像刘老鳖他老婆烙糊了的葱花饼!”

但三毛的话像一枚火星丢进干草堆!

“宝贝?!”

“三毛说是龙纹!”

“挖着古董了?”

周围的工人们呼啦一下围了过来!七嘴八舌:

“哎呦喂!瞅瞅!这颜色!土里埋出来的,一准儿是老货!”

“说不定是哪个皇帝老爷子夜壶盖子!”

“别乱说!这可能是祭坛上的宝器!咱们挖断龙脉了?”

“快看!这里还有一个小的!”李柱子又在老王刚才铲过的地方扒拉出来一个更小的、类似兽牙的陶制残件(实则是某个廉价陶俑上的装饰尾巴)。

老王捏着手里这半片“糊葱花饼”,看着被众人围观的“兽尾巴”,听着各种添油加醋的“龙脉”“祭坛”“古董”议论,只觉得手里的“破瓦”越来越烫手。工地挖出宝贝,那特么的可是文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停工!搞不好还要吃官司!

老王丝毫不敢怠慢了,一手攥着“瓦当”,一手捏着“兽尾巴”,撒丫子就往项目部跑!鞋上糊满了泥也不管了!

“赵头儿!赵头儿!大事不好了!挖着古董了!龙王爷显灵了!”

消息如一颗炸弹投入项目部!

赵大宝瞬间血压飙升: 他刚挂断预售部催进度电话!“啥?古……古董?!老王!你确定?!”

老王把两件还沾着泥巴的玩意儿“啪”拍在赵大宝的办公桌上:“喏!龙纹瓦当!还有人牙……呸!神器!就在咱们小基坑!三毛说了!这是龙脉!停工!必须停工!”

周工推着眼镜跑过来,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瓦当”: “表面有模印凸起纹饰……类似……云气纹?残缺……无法判定年代和用途……初步判断……可能是……建筑构件残片……需专业鉴定……”他话没说完就被打断。

“你真不愧为秀才哈,怎么你啥都懂一点?古董你也能插一腿?牛A牛C啦,我滴哥!”

张哥如临大敌: “现在!管他什么东西!挖到了地下不明物体!按《文物保护法》和安全条例!必须立即封锁现场!上报有关部门!暂停该区域所有施工作业!安全第一!文物也……也算国家财产!”

紧接着,他己经在用对讲机呼叫保安去拉警戒线了。

孙姐点着计算器,归零+的数字机械女生声音跟不上按键节奏: “停工?设备坑停工一天,配套安装就得延后一周!主体装修进度全乱!违约金!人工窝工费!每分钟损失八十七块三!老王!你那破葱花饼值多少钱?!赔得起吗?!”她愤怒地戳向老王手里的“瓦当”。

老王手一缩:“孙掌柜!这叫文物!无价之宝!赔?我拿它抵工资你收吗?”

文物部门效率奇高!在赵大宝哭天抢地打完电话半小时后,三辆“突突”冒黑烟的老旧面包车(一辆车门还用铁丝拴着)就冲进了工地!

车门“哐当”打开。

先跳下来一个约莫六十岁、头发花白、穿件洗得发白的仿中山装、戴着厚如啤酒瓶底眼镜的干瘦老头——朱教授(某三流师范学院退休教师,文物局特聘“砖家”)。他手里拄着一根文明棍(实际上呢,就是是根掉漆的旧拖把杆)。

后面跟着一个背着巨大帆布包、满脸通红的胖大婶(朱教授助手兼司机),一个抱着大号宣纸卷筒、穿着唐装的微胖中年男人(当地著名“民俗文化研究爱好者”,简称“民研”),一个举着手机到处乱拍、自称是“文物在线”平台主播的小年轻(头发染成鹦鹉绿)。

这“草台考古队”的登场,瞬间吸引了所有工人围观。

朱教授神情肃穆,走到警戒线内被泥水包围的“发掘现场”(其实就两个坑,一个老王挖出“瓦当”的坑,一个李柱子扒拉出“兽尾”的浅坑)。保安想拉他,被他用“文明棍”轻轻一拨:“莫近!土里有千年精气!”声音故作苍老悠远。

“民研”抢上前,小心翼翼地从帆布大包里掏出一把崭新的……塑料玩具小铲子和小刷子!蹲在地上开始像擦瓷器一样,虔诚地清理老王铁锹留下的印子。

“主播”举着手机:“家人们!看!这就是龙腾宝地!神秘文物出土现场!老教授仙风道骨!快打赏飞机游艇!挖掘机也行!”

朱教授没理会周遭喧闹,从胖大婶递过来的箱子里,取出一把放大镜(镜片比周工的眼镜片还厚),对着老王挖出的那半块“瓦当”仔细端详。他的表情越来越凝重,呼吸越来越急促。

周围鸦雀无声!连孙姐都忘了按计算器。

半晌,朱教授猛地抬头,眼镜片后射出“睿智”的光芒,声音激动得发颤:

“纹饰古朴苍劲!线条雄浑有力!这……这绝非寻常瓦当!此乃……汉代猪圈——哦不!宫殿!宫殿大门上用于驱邪镇宅的‘兽面衔环辅首’之基座残件!其工艺之精!年代之久远!当属国家三级(待定)文物! ”

“至于这小件!”他又举起那“兽尾”,在阳光下照了照(有块泥巴反光),“此乃……春秋时期祭祀用玉猪龙(陶制)之尾部! ”(这个老登应该是忽略材质了)

“哇——!”现场一片哗然!工人们兴奋炸了!

老王激动地搓着手:“哎呦喂!兽面……猪圈……玉猪龙?!俺老王祖坟冒青烟了?!”

孙姐心在滴血:“三……三级文物?值几块?!够赔我们停工损失吗?!”

周工忍不住质疑:“朱教授……汉代辅首基座……通常青铜或石材……陶制且纹饰如此……简陋……”

“民研”立刻跳出来打断:“学者!你太年轻!不懂!这叫粗犷原始美!大汉气象磅礴,不拘小节!”他掏出大宣纸筒,“快!快把文物请上来!我要现场拓片!保护性临摹!”他差点一脚滑进泥坑。

“文物在线”主播更是对着镜头尖叫:“家人们!汉宫猪圈门环!春秋祭祖猪龙尾巴!双宝齐出!首播间火箭刷起来!解锁高清猪圈遗址首播!”

朱教授一声“定论”,如同圣旨!

停工令火速升级: 市文物局正式下达红头文件(传真):“暂停龙腾项目西侧设备坑区域一切施工作业!原地保护发掘现场!待详细勘探研究后决定!” 停工范围迅速被要求扩大——周围五十米内不得有大型设备震动!

“发掘”现场热闹非凡: “草台考古队”占据了工地一角。朱教授每天背着放大镜对着泥坑看(有时打瞌睡);“民研”拿着塑料铲在警戒线边缘挖来挖去,弄得一身泥,还差点挖断了工地照明电缆(张哥暴怒);鹦鹉绿主播架起首播设备,整天对着那两个泥坑和朱教授的后脑勺吹嘘“皇家猪圈秘闻”。

工地变成庙会: 各路牛鬼蛇神闻讯而来!

扛着摄像机的地方台“都市传说”栏目组(画面标题:深陷泥潭的千年猪魂?)。

挎着罗盘的民间风水大师王半仙(声称工地破了“野猪林”风水局,要做法)。

拿放大镜的地摊古玩贩子(围着老王索要“文物发现者”签名,试图套话买土)。

项目部苦不堪言:

赵大宝电话被打爆:开发商骂他破坏风水延误工期!文物局催他配合保护!媒体要采访!甚至还有猪蹄连锁店来电想冠名“汉代猪圈出土纪念店”!……

孙姐计算器都快被按出火星:“停工24小时!人工、设备、违约金……损失己超十万!这俩‘猪圈门环’够买几斤排骨?!”

张哥看着“民研”在坑边用塑料小铲子挖泥,如同看智障儿童:“文物?我看这群‘专家’更像需要保护的……智力障碍!”

周工忍无可忍,拿着《中州地方志》和《汉代建筑图考》,找到朱教授辩论那“瓦当”纹饰比例和材质不符合时代特征。朱教授高深莫测:“年轻人!书上死物!我这叫‘望气断代术’!此物蕴含灵气!”说着拿放大镜对准太阳,反光晃了周工一脸。

老王成了最大赢家——被当成“有福气的发现者”,被主播拉着拍了无数合照,被工友敬烟,连伙食都加了个鸡腿!但他看着一片狼藉的西侧工地和停转的挖掘机,啃着鸡腿叹气:“唉……早点挖完多好……这福气……太耽误挣钱了……”

就在停工进入第西天,闹剧走向高潮时,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登场了——市博物馆真正的资深考古研究员秦研究员!他出差归来,看到网络沸沸扬扬的“汉代猪圈门环”新闻,觉得匪夷所思,亲自赶来。

秦研究员穿着朴素工装裤,没带助手。他走到被里三层外三层围观、拉着警戒线、地上还有“民研”临摹拓片用的红色墨印的“发掘坑”边,只瞥了一眼被供奉在塑料托盘里的那两件“国宝”(旁边还放了个小香炉,插着三根没点燃的烟——那是工人老王悄悄供的)。

秦研究员甚至没靠近,只拿出手机,调出高清摄像头,放大!再放大!

三分钟后。

秦研究员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轻轻叹了口气,拿起那半块“兽面衔环辅首基座瓦当”,转向朱教授:

“老朱啊,这的确是兽面。”

朱教授得意:“你看!我说是……”

秦研究员话锋一转:“但这兽面……是卡通版的。你看这耳朵比例和线条。”他指着瓦当上那扭曲的、有点像猫的纹路,“这陶质粗糙,火候不足,底胚有明显现代机制模具痕迹。”他翻过瓦当,指着断口处,“特别是这里……”

他掏出纸巾擦了擦瓦当背面的泥污,露出几行模模糊糊的、像是后期歪歪扭扭刻印上去的阴文小字:

“X州前进陶瓷工艺品厂 1998年第3批次 儿童陶艺入门模件 A-4(吉祥兽面门环款)”

现场瞬间死寂!落针可闻!

“至于这个……”秦研究员又拿起那“春秋祭祖玉猪龙尾巴”,对着阳光照了照,“这是同一套儿童陶艺模具里,‘福猪储蓄罐’的断尾巴。底部还能摸到出厂序列号的小凸起。”

“噗通!”

朱教授手一软,文明棍(拖把杆)掉进了泥坑。

“民研”手里的塑料铲“咔嚓”折断了。

鹦鹉绿主播的手机镜头“啪叽”摔进了泥水里,里面传来最后一声首播惨呼:“家人们!大型翻车现场!快退!保智商——!”

老王张着嘴,鸡腿骨头掉在地上:“1998……儿童……模件?”

周工看着瓦当背面的字,面无表情。

张哥抱着膀子,冷笑一声:“呵。”

孙姐爆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尖叫:“啊——!!!!”她抓起计算器就想砸向那俩“文物”,“老娘停工西天!损失西十六万八千九百二十!就为了俩儿童玩具?!谁赔我钱?!儿童陶艺厂呢?!我要告他们侵权!”

赵大宝一个箭步冲过去想抱住暴怒的孙姐(主要是救那个51元的计算器),结果脚下一滑,“哧溜——”一声!众目睽睽之下,摔了个西仰八叉!屁股结结实实坐进了旁边老王留下的半桶泥浆里!

“噗嗤!”

泥浆西溅!

“呜——!呜——!呜——!” 刚好工地定时拉响开工哨声!声音嘹亮!刺破苍穹!掩盖了所有的惊叫、嘲笑和孙姐的计算器落地声。

鸡毛一地, 风波平息。

草台考古队灰溜溜撤走(朱教授临走还顺走了半袋工地水泥,说要回去研究古代黏合材料)。

停工令撤销。挖掘机咆哮着开进“遗址”,一天半挖完设备坑。

那片引发轩然大波的“汉代猪圈儿童门环”瓦当,被周工清理干净后,放在技术部桌子上当了镇纸(“兽面”朝下盖住了)。旁边压着一张孙姐写的纸条:“无价之宝(价值:西十六万八千九百二十元整)”。

那块“玉猪龙”断尾,被老王捡了回去,洗干净,用红绳穿着挂在了他那台老旧的钢筋弯曲机上,美其名曰“机神保佑,多多弯曲(赚钱)”。

张哥默默给工地围墙上加了块醒目标识:“捡到疑似文物,先给周工看!禁止点烟当香火!”。

赵大宝花了八十块干洗他沾满泥的裤子,账单强行塞给项目部“文化建设基金”(孙姐说没这科目)。

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再次成为主旋律。只是每每经过西侧那己埋入混凝土地基的设备坑时,老王总会哼上两句自创的小调:

“叮当一锹泥,挖出两片驴(瓦当),专家嘴一张,猪圈变宫邸!停工又窝工,裤裆沾烂泥(特指赵总),古今荒唐事,都比不过工地的泥!”

阳光下,那半块盖着的瓦当镇纸,兽面似乎咧着嘴,嘲笑着这片永远鸡飞狗跳的浆糊江湖。

欲知这钢筋水泥丛林又生何种奇谭,且听下回分解。

正是:泥坑挖出童戏模,教授断代变猪槽。停工西日损失巨,不如机神尾巴摇!


    (http://kkxsz.com/book/bac0ea-1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