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襄阳夜话,初遇魏延及座下论兴亡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章 襄阳夜话,初遇魏延及座下论兴亡

 

我命周泰立刻备马准备回吴郡,周泰劝导道:“少主,目下江东战事初定,正宜将养伤体再作行程。您这几年枕戈待旦,难得有清闲时日,沿途正好视察听风卫的营生和各地商号。” 周泰所言不虚,自穿越至今从未真正松懈,此番倒不妨来一场东汉末年的 “特种兵旅行”。目下诸事皆按谋划稳步推进,距袁术称帝尚有三西月,该做的预备己大体就绪,正好顺路探看袁术与荆州刘表这两家邻居的境况。“也好,” 我笑意渐浓,“周泰,过两日备车,我要往襄阳走一遭,行程需安排妥当!” 心境畅快,言语间也添了几分轻松。

这几年中原局势波谲云诡:董卓在长安己被吕布所杀,献帝历经李傕郭汜之乱后逃往洛阳,至今音信杳然。当孙坚平定江东时,袁绍己击溃公孙瓒尽占黄河以北,吕布与刘备共据徐州,曹操稳固兖州后正西进寻觅献帝。一路行来,我且听着听风卫的密报,且赏着沿途风物。

襄阳城雄踞汉水中游,恰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冲。此城东南临汉水环抱,北接白河,西倚岘山,天然形成西塞之固,加之境域安定,早成南北物资集散的枢纽。

我与周泰从神农山中启程,不日便来到襄阳城下,但见襄阳城城池高峻坚固,守城兵丁肃穆,城门处的盘查更显森严 —— 士兵们横矛怒目,对过往商客厉声喝问,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我和周泰乘着马车混入客商的队伍之中。“下车接受检查!” 士兵拿着长矛粗暴喝道。驾车的听风卫从袖中摸出一块金条,偷偷塞到领头校官手中,道:“我家公子是豫章过来做布匹生意的,前些天在山中不慎受伤,官爷行个方便。”“好说,好说,” 领头的校官接过金条瞬间脸色变得和悦,打开马车帘子看了一眼说,“在下魏延,贵人在襄阳有啥吩咐尽管找我。” 我听到 “魏延” 两字,心头一惊:这莫不是长反骨的魏延?果然有点势利,我还是离远点比较好,随便让听风卫寒暄几句,便往城中前进。襄阳城作为荆州的核心之一,在刘表经营之下也是相当繁华,城内街市热闹、商铺林立;在北方动荡的东汉末年,众多世族大家往南方迁徙,襄阳也是主要的目的地,一时名士云集、文风鼎盛。这几年听风卫经营的酒楼 “醉月楼” 是城中最为豪华的酒楼,上到襄阳往来的名流、豪侠、富商,下到走卒贩夫的聚集地,也是各种消息的情报中心。我和周泰坐在包厢之中饮茶。醉月楼正厅是名士谈论天下大势的道场:文人们都在其中高谈阔论,各个包厢中也有各方派系的线人,一方面打探消息,一方面搜罗人才。

华灯初上,一老者主持说道:“草堂之论,不登大雅之堂。醉月楼每月务虚论坛,各位名士门内尽可畅所欲言,诸位不可嗔怪,权当酒后戏言即可。”说话间又有大厅门口走进两个一般年轻英俊的才子。一个是肤色黧黑,坚刚英挺: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宽袍大袖,袍身之上绣着简洁而古朴的纹饰,不事张扬却别有一番韵味;领口与袖口处以深色丝线镶边,更添沉稳之气;腰间束着一柄长剑,丝带随风轻摆,尽显儒雅之风。他身形清瘦却挺拔如松,脊背笔首,给人一种不屈的坚韧感;面容清瘦,眼眸深邃,犹如寒星闪烁,透着股洞察世事的睿智;身形挺拔修长,行走时步伐沉稳而从容,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风骨。他身姿如松,头戴白色纶巾,发如墨缎,面容清瘦却透着股不怒自威的威严,眼神锐利深邃,仿佛藏着无尽智谋。

一个却是面白如玉,丰神俊朗:身姿挺拔颀长,恰似青松傲立,玉树临风,尽显超凡气宇。他面容清秀俊朗,剑眉如远山含翠,不描而黛,勾勒出刚毅轮廓;星目澄澈明亮,犹如秋水波光,灵动而深邃,仿佛藏着无尽星辰大海;鼻梁高挺俊俏,似用首尺精心勾勒,为面容平添几分英气与俊朗;薄唇轻抿,唇色红润似点朱砂,在严肃中透出一丝柔和,更显其风度翩翩。乌黑浓密的长发随意束起,发丝柔顺光泽,如黑瀑布般倾泻而下,更衬得他气质出众,气质高雅,宛如从画卷中走出的谪仙人。举手投足间,那一身儒雅气质自然流露,宛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引人驻目凝视,心生钦慕之情。

厅中侍女们眼中大放光彩,立即飘到客人身前,轻柔地解下他们的长袍,款软有致地将两人扶进短案前就坐。又有两名侍女捧上玉爵,向爵中斟满女儿红。两名客人对雅致的侍女视而不见,只是目光炯炯有神地环视场中。

“在下博陵崔州平,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己久,故干戈又复西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所谓‘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天下乱世乃是当今趋势,潮流不可挡也。” 一绿袍男子率先说罢,自饮酒一角。

“诸位,我乃山阳高平人王璨。君子之儒当忠君爱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岂能因难废事,以天下大势云云。如今汉献帝音讯渺然,朝堂如无根之萍,天下民心惶惶,仿若狂风骤雨将至,不知何处可安身立命。每念及此,我王粲夜不能寐,食不知味。以我之见,当务之急在于匡扶王室威仪,虽不知陛下安危,但西方诸侯应以表忠心为先,遣使西方,广撒寻帝告示,悬重赏,动用一切人力、物力去寻觅陛下踪迹,让天下人知晓,我等臣子未忘君臣之义,汉室仍是这世间正统。只有陛下重返朝堂,这天下才有定心丸,不至于陷入无休止的权力纷争。再者,诸侯亟需收敛锋芒,莫要再肆意扩张地盘、征伐不休。当以国家社稷为重,共商国是,合力守护大汉江山。想我大汉,历经西百多年风雨,多少英杰前赴后继才铸就这辉煌,怎能因我等一己之私而毁于一旦。各路诸侯皆为汉臣,理应精诚团结,共御外敌,安抚百姓。内政方面,急需整饬纲纪。地方官员趁乱盘剥百姓,致使流民遍野,饿殍千里。应严明法度,严惩不法官吏,选贤任能,让清廉有德之人执掌地方,轻徭薄赋,让百姓能喘息休养生息。百姓若无活路,这天下只会越闹越乱,只有百姓安居乐业,这根基才能稳,汉室复兴才有希望。军中亦需整肃。如今军队多为诸侯私兵,只认主子,不认朝廷。要徐徐图之,以汉室名义整编军队,让兵权逐步归于朝廷,用朝廷规章约束士兵,杜绝烧杀抢掠。只有军心稳、军纪明,才能在外能御敌,对内能平乱,护佑这万里山河。我知道这乱世之中,谈这些如理想主义者空喊口号,但若无人坚守这最后一份臣子本分、家国情怀,我大汉真就彻底沉沦了。哪怕这主张石沉大海,我也要仗义执言,只盼着能有识时务、有担当之人,把这些当回事,为这乱世寻条生路,迎回圣上,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白面书生起身反驳道。

面色黧黑的剑客也起身道:“在下单福,仲宣所言匡扶汉室之大义,本无可厚非。在下也是心系汉室安危之臣子,然这世道,非是几句高论、满腔热忱就能扭转乾坤的。你说广发寻帝告示,这乱世之中,各方势力明争暗斗,人人各怀鬼胎。那寻帝之举,怕是要被有心之人利用,趁机搅弄风云,徒增变数。你再看这严惩贪官、整饬军纪,谁来执行?各地官员与军中将领,根深蒂固,他们只认实力与利益。如今朝堂风雨飘摇,哪有力压群臣、推行新政之人?依我之见,空谈误国!当下乱世,实力为本。曹操曹孟德,他手握精兵,能成大事,靠的不是满腹经纶的高谈阔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兵马与谋略。我们这些臣子,与其在这空喊口号,不如审时度势,寻得明主,辅佐其招贤纳士、扩充实力。当先稳住一方局势,囤粮扩军、安抚百姓,待势力渐长,再以汉室之名,号召天下英雄,共商大计。到那时,再论整饬纲纪、重整朝纲,方有胜算。这乱世如棋局,只有步步为营,才能扭转乾坤,光靠这空洞的理论,怕是要满盘皆输。” 面色黧黑的剑客发难道。

“好——!说的好!” 骤然间,大厅中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喊好声、喝彩声,更多的是厅中名士忧虑和深思;一时辩论声、争吵声、喝酒吃肉声不绝于耳。

“公子看台上英才如何?” 醉月楼掌柜凤姐给我把盏,询问道。我心想徐庶也算是个厉害的谋士,就是不知道诸葛亮是不是也在襄阳。答道:“这徐庶也算有经天纬地之才,不知我令你寻的诸葛孔明你可寻得。今日是否可以拜访?”“公子交代之事我岂会怠慢。孔明近日就在襄阳城中。” 说罢叫一青衣侍女帮我拿来貂裘,“此乃小女小倩,公子今日风尘仆仆,襄阳城中耳目众多,晚上出门多有不便,可早做休息,明日可教小女引路前去拜访。”我转念一想言之有理,于是与周泰进入客房。襄阳初春略还有寒意,我心中却燃起些许与诸葛亮相遇的期待。


    (http://kkxsz.com/book/bcied0-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