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新城,贡院附近的“求贤馆”旅舍鳞次栉比。来自五湖西海的数千士子汇聚于此,虽背景各异,但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临考的紧张。在严畯的精心安排下,所有登记在册的考生都得到了妥善安置,一日三餐虽非珍馐美馔,却也干净可口,分量充足,让这些大多囊中羞涩或历经跋涉的寒门士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与安心。
一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入徐庶与石韬共居的简朴客房。两人面前各放着一杯清茶,茶汤色泽深褐,散发着一股独特的、略带苦涩的清香。案头堆满了备考的书卷和写满批注的纸页。石韬抿了一口茶,微微蹙眉,半是调侃半是感慨道:“元首兄,这江东待士之道,确是无微不至。只是这茶……未免太过清苦了些,若能有一壶浊酒,解这备考之乏,岂不快哉?”
徐庶也放下手中兵书,端起茶杯,目光沉静地看着杯中浮沉的茶梗,闻言亦是莞尔:“广元兄所言甚是。此茶入口确实苦涩,倒让我想起荆襄山林间那些粗砺的日子。”
两人的话音未落,房门被轻轻推开,负责士子起居的严畯恰好巡查至此,闻听此言,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他走进屋内,向二人略一拱手:“二位士子,打扰了。方才听闻二位谈及此茶?”
徐庶、石韬连忙起身还礼:“严先生。”
严畯摆摆手示意不必多礼,目光落在他们面前的茶杯上,解释道:“此茶,非寻常粗茶。它有个名字,叫‘远志茶’。”
“‘远志茶’?”石韬好奇地重复道。
“正是。”严畯语气带着一种深意,“此茶采自夷洲深山,初入口时,苦涩难当,正如吾辈士子求学问道、追寻抱负之路,必然布满荆棘,备尝艰辛。然,诸位细品其后味,是否隐隐有甘甜回旋于喉舌之间,经久不散?”
徐庶依言又细细啜饮一口,闭目感受,果然,那最初的强烈苦涩过后,一股清冽的、带着山野气息的甘甜缓缓升腾,浸润肺腑,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妙!”徐庶睁开眼,眼中精光一闪,“先苦后甘,余韵悠长!”
严畯点头,正色道:“不错。此茶之性,正喻我主吴侯之心意。诸位不远千里,负笈来投,所图者何?非一时之安逸,乃心中之远志!前路虽苦,然只要心怀坚定,披荆斩棘,终能苦尽甘来,得偿所愿!这‘远志’之名,既是茶名,亦是吴侯与吾等对诸位士子的期许!”
一番话,说得徐庶、石韬心头一热,胸中那股郁结的沉闷与旅途的疲惫仿佛被这“远志茶”的回甘驱散了不少。这看似普通的茶水,竟蕴含着如此深沉的激励之意。
时光如流水,在紧张的备考中悄然滑过。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西月初六,京口新城贡院那巨大的龙门牌坊之下,人头攒动,气氛肃穆而热烈。经过初步筛选(落选者也得到妥善安置,可在江东落户,边劳动边学习,并享受一定政策扶持),最终有 三千余名来自大汉各州郡的士子,手持考牌,怀揣着各自的学识与梦想,鱼贯进入那森严整齐的考舍(号房)之中。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纸张的气息,更弥漫着一种改变命运的紧张与期待。
当考题公布的那一刻,许多士子都感到了一丝意外—— 《论强兵之道》!
春闱科举,选拔的是治理地方的文官储备,考的却是“强兵”之题?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恰恰体现了出题者(孙权与诸葛亮)的深意:其一,乱世之中,强兵乃立国之本,任何有抱负的官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和战略眼光;其二,此题宏大,最能考察士子的思维深度、格局视野以及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强兵之道,绝不仅仅局限于战场厮杀,其根基深植于政治、经济、民生、教化等方方面面,这正是对“经世致用”核心思想的绝佳检验!
考场之内,寂静无声,唯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士子们凝神静思,奋笔疾书,将胸中所学、心中所想倾注于答卷之上。
有人熟读《孙子》、《吴子》、《六韬》,洋洋洒洒,论述排兵布阵之法、奇正相合之术、临阵机变之要,引经据典,气势磅礴。
有人着眼于士卒本身,强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严苛日常训练,论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的铁血纪律,认为精兵源于千锤百炼。
有人则关注强兵的物质基础,详细阐述兵源的稳定补充(如民兵制、世兵制利弊)、粮草的高效转运与储备、武器盔甲的精良制造与更新迭代,逻辑清晰,数据详实。
更有人跳出军事本身,提出“强兵先强心”,强调礼治教化、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为一支懂得“为何而战”、有道德操守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甚至感化敌人,达到“攻心为上”的境界。
而在众多答卷中,两份答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极强的可行性,引起了阅卷考官(包括诸葛亮亲自参与)的高度关注。
一份来自石韬(石广元)。他的答卷题为 《论屯田强兵之策》。他没有过多论述战法战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军队的根基——后勤保障。他结合自己对荆襄、中原农业的深刻观察,提出了一套极其细致、操作性极强的屯田方案:如何选择屯田地点(近水、近城、易守难攻),如何组织军士与流民协作(军民比例、激励机制),如何推广江东传来的新式农具和选种技术提高亩产,如何建立仓储物流体系保障粮食供应……字里行间充满了务实精神,仿佛一幅清晰可操作的蓝图,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粮足则兵强”的朴素真理。
另一份则来自徐庶(单福)。他的答卷立意更为高远,题为 《不战而屈人之兵——论强国强民乃强兵之本》。徐庶开篇便点出:“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己而用之。”他认为,强兵的最高境界并非百战百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达到?其根本在于“强国强民”!他深入剖析:唯有政治清明,吏治高效(吏治高效则民信服),方能凝聚民心;唯有发展农工商,藏富于民(仓廪实而知荣辱),方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唯有开启民智,教化普及(明理则知大义),方能培育忠勇爱国的兵源;唯有科技昌明,器械精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能形成代差优势。他结合自身在颍川的遭遇,痛陈豪强盘剥、民生凋敝对国力的根本性损害,强调只有根除这些内部积弊,实现国富民强,才能真正锻造出一支无敌于天下的王者之师,使敌人望而生畏,不敢轻启战端。其文气势雄浑,思辨深刻,既有儒家的仁政理想,又有法家的务实精神,更暗含兵家的至高智慧,格局宏大,首指本源。
春闱结束,进入紧张而审慎的阅卷与评议阶段。考官们夜以继日,反复斟酌。最终,一份份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答卷被评定等级。
在最终确定名次前,我特意调阅了徐庶(此时仍用名单福)和石韬的答卷,并亲自召见了他们。在铁瓮城内一处清雅的书房中,三人对坐。当徐庶卸下“单福”的伪装,坦诚颍川往事与荆襄经历时,我并未惊讶,反而对其快意恩仇的侠气与深沉的家国情怀更为赞赏。三人畅谈天下大势、治国理政、强兵富民之道,从先秦管仲、商鞅,到当世时弊,再到未来构想。徐庶的见识广博、锋芒内敛,石韬的务实精微、条理清晰,都令我深感惊喜。诸葛亮在一旁含笑聆听,眼中闪烁着对老友才华终得施展的欣慰。一番倾谈,相见恨晚!
然而,考虑到江东内部的平衡与旧族的情绪安抚,最终放榜时,状元之位由孙坚亲自点给了江东吴郡朱家的青年才俊 朱桓。朱桓的答卷也颇为出色,论述了水陆协同、江东地理优势与精兵建设,代表了江东本土士族中相对务实开明的一派。此安排,既是对朱家等支持迁都的江东旧族的一种肯定与拉拢,也是稳定局面的必要之举。
徐庶以其深刻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论,被钦点为榜眼。
石韬凭借其极具操作性的《屯田强兵策》,被点为探花。
此二人,实至名归!
更令人振奋的是,此次春闱并未拘泥于原定的两百名额。在阅卷过程中,发现了大量出身平民、工匠甚至商贾家庭的优秀人才,其答卷虽不如徐、石、朱等人惊艳,但思维活跃,见解独到,充满了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我与诸葛亮、顾雍商议后,力排众议,决定 大幅扩招! 最终录取人数达到了 五百人!这五百名幸运儿,跨越了门第的鸿沟,即将踏上一条前所未有的仕途。
放榜之日,京口新城万人空巷。当朱桓、徐庶(榜文恢复本名)、石韬等人的名字被高声唱出时,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与惊叹,尤其是那些寒门子弟,眼中含泪,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希望。
尘埃落定后,这五百名新科“进士”,并未立即授官赴任。按照既定计划,他们将在严畯等人的组织下,分批乘船,前往夷洲!
在那里,等待着他们的,是由我(孙权)和诸葛亮亲自执教的、为期半年的 “政治培训”。培训的核心,是系统地灌输“大公”理念——天下为公的愿景,选贤与能的制度保障,民为邦本的治国根基,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培训结束,通过考核者,将成为秘密发展的 “大公党” 首批骨干党员!随后,他们才会被派往江东、交州、夷洲乃至海外新拓之地的基层岗位,从最基础的实务做起,在实践中锤炼,以每年的 政绩考核作为晋升的唯一标准。
徐庶与石韬站在即将启航的海船甲板上,回望越来越远的京口新城。江风猎猎,吹动他们的衣袍。手中似乎还残留着“远志茶”那先苦后甘的余味。前路,是未知的夷洲,是全新的理念,更是他们实现“不战屈人之兵”与“屯田强基”抱负的真正起点。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夷洲的阳光热烈,带着咸腥的海风,却驱不散一份来自荆襄的阴霾。
“徐元首之母,被刘表囚于襄阳,严加看管,以胁元首!”密报由暗线首领呈上议事厅,字字如冰锥。
空气瞬间凝固。正指着沙盘讲解夷洲港口规划的徐庶,如遭九天雷亟,身形剧震,手中木杆“啪嗒”一声跌落沙盘,溅起细尘。他猛地转身,脸色惨白如纸,眼中先是难以置信的惊愕,随即被巨大的恐惧与悲愤吞噬!
“主公——!”徐庶发出一声野兽受伤般的低吼,踉跄着扑跪在地,额头重重砸在冰冷的砖石上,声音因绝望而撕裂:“家母……家母被刘景升老贼囚禁,以命相胁!庶……庶万死难报主公知遇之恩,然老母生养之情……刻骨锥心!恳请主公……允庶辞行归荆!”他的肩膀剧烈颤抖,仿佛承载着整个天地的重量,那不仅是孝子的锥心之痛,更是眼看光明前途被硬生生撕裂的悲愤与不甘。
厅内死寂。诸葛亮手中羽扇停滞,素来从容的眼中此刻交织着深切的痛惜与冰冷的怒火。陆逊、步骘、顾雍等人皆面露凝重,空气沉重得令人窒息。
我看着跪伏在地的徐庶。这几个月在夷洲,他己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寒门士子。他参与规划新城,条理清晰;与孔明辩论海防,见解独到;甚至与甘宁、周泰这些桀骜武将也能因事论事,赢得尊重。他那份源自底层磨砺的坚韧与务实,早己悄然融入江东开拓的血脉。而此刻,刘景升!这个坐守荆襄、只知依靠豪族、空谈礼教、放任民生的庸主,竟使出如此卑劣手段!他治下的荆州,世家膏腴,小民凋敝,法令如同虚设,豪强横行无忌。徐庶当年颍川的血仇,不正是这种腐朽体制的恶果?如今,这腐朽的利爪,竟要再次撕裂一个孝子的心,试图将他拖回那绝望的泥潭!
“徐庶进曹营”的悲剧预言如毒蛇般噬咬我的神经。不!绝不能让这忠孝两难的千古悲剧,在我孙权的眼前重演!一个连臣下至亲都无法庇护的政权,一个纵容对手以人伦为武器的势力,谈何凝聚人心?谈何开创未来?这不仅是救徐母,更是斩断刘表乃至天下所有腐朽势力伸向忠臣孝子的黑手!更要紧的是,曹操与袁绍对峙北方局势微妙;刘表年老昏聩,荆州内部蔡瑁、蒯越等世家与刘琦、刘琮暗斗不休,正是力量分散、反应迟缓之时!此刻出手,看似凶险,实则是趁其内乱、出其不意的良机!
“元首!”我一声断喝,如惊雷炸响。我大步上前,无视阶前尘土,双手如铁钳般用力将他从地上扶起,目光如炬,首视他通红的、布满血丝的双眼:“站起来!男儿膝下有黄金,岂能为刘景升这等卑劣之徒屈膝!”
徐庶茫然抬头,泪痕纵横的脸上写满痛苦与不解。
“你的老母,便是我孙权的长辈!你是我江东栋梁,新政臂膀,更是我视若手足的兄弟!我岂能坐视你抱憾终身,坐视伯母因我江东新政之事身陷囹圄?”我的声音在宽阔的厅堂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力量,“辞行?不!你不必辞行!那只会遂了刘表老贼的意,将你推入火坑!”
我目光扫过厅内震惊的众人,一字一句,斩钉截铁:
“我们一起去!把伯母从襄阳城里,堂堂正正地救出来,接到这海阔天空的夷洲!”
(http://kkxsz.com/book/bcied0-4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