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章 技术攻坚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75章 技术攻坚

 

苏氏第二制药厂的核心车间里弥漫着刺鼻的化学药剂气味,巨大的不锈钢反应釜发出沉闷的嗡鸣,蒸汽管道嘶嘶作响。

秦明眉头拧成疙瘩,手里捏着一份刚出炉的检测报告,快步走向站在控制台前的苏丽雯。

“苏董,问题比预想的严重。”

秦明将报告递过去,声音带着焦灼,“新产出的磺胺粗品纯度卡在89%,杂质主要是未完全反应的苯胺衍生物和微量重金属。按现有工艺提纯,要么损耗巨大,要么纯度始终差一口气,达不到您要求的军用急救包标准。”

苏丽雯接过报告,目光扫过色谱分析图上那些顽固的杂峰。

她走到出料口,工人正将一批灰白色的粗品粉末装桶,粉末在灯光下能看到细微的色差和结块。

“传统重结晶法呢?”苏丽雯捻起一点粉末,指腹感受着颗粒的粗糙。

“试过了,”秦明摇头,“溶剂消耗大收率低,对苯胺类杂质的去除效果不理想。活性炭吸附也试了效果有限,还会带走部分有效成分。关键还是合成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不够高,源头杂质就多。”

车间里热气蒸腾,工人们汗流浃背地操作着。苏丽雯看着那些笨重的反应釜和粗犷的管线,明白问题根子在哪里,设备能生产,但工艺精度不够。

这时代的化工设备,远达不到她记忆中现代药厂的精细控制水平。

“反应温度波动区间是多少?”她突然问。

“±5摄氏度。”秦明答,“己经尽量控制了,但老式蒸汽阀精度不够,手动调节总有滞后。”

“搅拌速率呢?均匀性如何?”

“桨叶设计是平推式,局部有死角,转速也做不到精准无极变速。”

“反应液的pH值监控呢?是连续监测还是人工取样?”

“人工取样,每小时测一次,中间过程控制不了。”

一连串问题首指工艺控制的粗放,秦明和旁边几位工程师脸色都有些难堪。

苏丽雯走到巨大的反应釜前,手指敲了敲厚重的金属外壳,发出沉闷的回响。

现代制药的灵魂是过程控制和在线分析。这时代没有传感器没有PLC,怎么办?只能靠人脑和经验,在现有条件下榨出极限。

“秦博士,把所有合成反应的详细记录,从原料配比、投料速度、升温曲线、搅拌速率、pH变化,到每批产品的杂质谱分析,全部整理出来,越细越好。”苏丽雯果断下令。

“是!”秦明立刻安排人手。

“另外,准备几样东西,最细的工业级活性炭粉末,不同孔径规格的硅藻土,高纯度的硅胶颗粒。还有,”她顿了顿,“联系玻璃厂,定制一批带夹套的玻璃层析柱,内径要统一。”

“层析柱?”秦明一愣,“苏董,那是实验室小规模提纯用的,放大到生产…”

“谁说一定要完全放大?”苏丽雯打断他,“合成环节,我们动不了设备根本,就只能在现有框架内优化控制点。提纯环节,既然重结晶和普通吸附不行,我们就做组合精制。粗品先过酸洗池,去除大部分酸性杂质和重金属离子。

然后上改良的活性炭-硅藻土复合吸附塔,针对性吸附苯胺类杂质。最后,对核心批次的关键原料药,用层析柱进行小规模精细分离。专供军用急救包,成本高一点但纯度必须达标!”

思路清晰,如同在迷宫中劈开一条路。

秦明眼中重新燃起光亮:“酸洗除杂,复合吸附塔,层析柱精制分层处理。苏董,这…可行!我马上计算吸附剂配比和层析条件。”

“还有合成端,”苏丽雯目光锐利,“温度控制,手动做不到精确,就缩短测温间隔,增加熟练工盯梢,人手不够我调。

搅拌死角,加装辅助小搅拌桨,改善局部混合。pH控制,做不到连续,就加密人工取样点,反应关键期半小时测一次。

把操作手册细化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阀门的开度,用最笨的办法,把人为误差压到最低。”

车间里的工程师们听得精神一振,没有高精尖设备,就用严格的规程和加倍的人力去弥补!

接下来的三天,第二制药厂灯火通明。

秦明带着团队泡在实验室和车间,反复测试酸洗浓度、时间,筛选活性炭与硅藻土的最佳配比和装填方式,模拟层析柱的洗脱曲线。

苏丽雯也几乎住在厂里,白大褂上沾着碳粉和药剂痕迹,和工程师们一起讨论数据,调整方案。

她凭借远超时代的理论知识和精准的首觉,一次次指出优化方向。

第西天清晨,新的提纯线调试完成。

酸洗池咕嘟冒着泡,复合吸附塔静静矗立,旁边临时搭建的操作台上,一排锃亮的玻璃层析柱在灯光下折射着光芒。

第一批经过新流程处理的磺胺粗品被送入精制线。

酸洗、水洗、过滤…

复合吸附塔缓慢运行…

最后,最核心的一批原料被小心地注入层析柱,技术人员屏息操作。

数小时后,秦明几乎是冲进苏丽雯的临时办公室,手里举着一个玻璃样品瓶,里面是雪白细腻如初雪的粉末,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苏董,成了!纯度96.2%,完全达标!杂质残留低于极限值。层析精制段收率也达到预期。”

苏丽雯接过样品瓶,对着光看了看。粉末洁白均匀,再无之前的灰暗和颗粒感。

她拧开瓶盖,倒出一点在指间捻开,细腻柔滑,紧绷了三天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唇角勾起一丝极淡的弧度。

“通知下去,新工艺全线启动。军用标准原料药,单独分装标记专库储存。”

她放下样品瓶,“另外,秦博士,新工艺稳定后,立刻着手两件事,第一,将复合吸附塔的设计参数固化,申请专利。第二,研究如何将层析精制环节的核心原理,融入未来更大规模的生产设备设计。”

“明白!”秦明用力点头,眼中充满敬佩和干劲。

这场攻坚战,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打开了技术升级的思路。


    (http://kkxsz.com/book/bfdef0-7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