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古尸”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8章 “古尸”

 

天光破晓,晨曦透过薄雾,将实验室的窗棂切割出几道明亮的轨迹。

苏晴几乎一夜未眠,脑海中反复回荡着徐福平静却蕴含着无尽沧桑的话语。这位来自两千年前的“室友”,与其说是“古尸”,不如说是一位跨越了时空的哲人、一位孤独的求道者。

她简单洗漱完毕,走出房间时,徐福己经穿戴整齐,正站在窗边,眺望着远方苏醒的城市。他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带着一种与现代都市格格不入的古朴与宁静。

“徐先生,早。”苏晴轻声打了个招呼。

徐福回过头,微微颔首:“苏博士,早。昨夜休息可好?”

“还好。”苏晴笑了笑,尽管眼下有着淡淡的黑眼圈,“只是想到李少君的‘太阴尸解丹’和您的经历,有些……震撼。”

“大道三千,殊途同归,亦或南辕北辙。李少君之道,或有其独到之处,然失之偏颇,易走极端。”徐福语气淡然,仿佛在评述一段与己无关的史书。

苏晴正想追问,她的手机却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铃声在安静的晨间显得有些刺耳。她拿起一看,是陈局的号码。

“陈局,这么早?”苏晴接通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陈光明显有些焦急的声音:“苏晴啊,紧急情况!你和……那位先生,能不能立刻来局里一趟?竹简的研究遇到大麻烦了!”

苏晴心中一凛,看了一眼徐福。徐福神色平静,仿佛早己料到。

“好,我们马上过去。”苏晴挂断电话,对徐福道:“陈局让我们去一趟,竹简那边似乎出了些问题。”

徐福不置可否:“也好,看看这时代的‘官府’是如何运转的。”

苏晴被他这略带古意的说法逗得莞尔,心中的紧张也消散了些。

她迅速安排了车辆,半小时后,两人抵达了市文物局下属的一处高度保密的研究所。

陈光早己等在门口,一见他们,立刻迎了上来,脸上的表情介于兴奋与焦虑之间:“苏博士,徐先生,可算把你们盼来了!”他压低声音,“里面请,几位老专家为了那几枚新发现的残简,己经争论了一宿了。”

“新发现的残简?”苏晴有些意外。

“是的,就在昨晚,清理主棺椁附近散落的泥土时,又找到了几片,似乎与之前的竹简内容相关,但又有些……诡异。”陈光引着他们穿过几道安保门,来到一间灯火通明的研究室。

研究室内,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围着一张铺着白色丝绒的长桌,对着几枚颜色更深的竹简碎片激烈地讨论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了旧纸张、消毒水和浓茶的味道。

见到苏晴和徐福进来,争论声戛然而止。一位戴着老花镜,气质儒雅的老者,应该是陈光口中的首席专家王教授,推了推眼镜,目光审慎地落在徐福身上。

“这位就是……”王教授看向陈光。

陈光连忙介绍:“这位是徐先生,对秦汉时期的方术文化有极深的研究。苏博士,这位是王之涣王老,我们考古界的泰山北斗。”

苏晴恭敬地问候:“王老,久仰。”

徐福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目光己经落在了桌上的竹简上。

王老显然对徐福的年轻和“民间学者”般的身份有些保留,但目前的情况让他不得不寄望于任何可能的突破。他指着桌上的几枚新残简:“徐先生请看。这几枚残简,文字与之前李少君的竹简同源,但内容却……匪夷所思。”

苏晴也凑近细看。这几枚新出土的竹简比之前的更加残破,上面的字迹也更为潦草,仿佛记录者当时心绪不宁。

“‘引太阴之华,合不死之草,炼七返九还之神丹……然丹未成,体先衰,阴盛阳枯,魂不守舍,如坠九幽……’”一位年轻些的研究员念出其中一片勉强可辨认的文字,眉头紧锁,“这听起来不像是炼丹,倒像是……某种诅咒?”

王老叹了口气:“问题就在这里。前面的竹简,描述‘太阴尸解丹’虽有风险,但终究是求‘尸解’之道。但这几片,却充满了绝望和……恐惧。特别是这一句,‘……帝问长生,对曰:东渡寻仙,实乃续命之谎。臣命不久矣,唯此丹或有一线生机,然此非仙道,乃鬼途也。’”

此言一出,满室寂静。如果这真是李少君所书,那几乎是颠覆性的发现。

陈光面色凝重:“这意味着,李少君对汉武帝所说的寻仙,从一开始就是个幌子?他的真实目的,是用这‘太阴尸解丹’自救?而且,他自己也知道这丹药有问题?”

“更麻烦的是,”王老指着另一片几乎完全碳化的竹简,“这上面提到了几个关键的‘药引’,或者说是仪式步骤,比如‘望舒御月之夜’、‘聚阴之地’、‘三魂引’、‘七魄钉’……这些词汇,我们查遍了道藏和古代文献,都无法准确解释其在炼丹中的具体作用和指代。尤其是‘三魂引’和‘七魄钉’,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

苏晴也感到一阵寒意。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完全不像是什么正道仙法,反而充满了邪异的气息。她不由自主地看向徐福。

徐福自始至终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些竹简。他的手指轻轻拂过一枚残简的边缘,仿佛能感受到书写者当时的心境。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此非炼丹,乃是续魄。”

“续魄?”王老一愣。

“人之将死,三魂离体,七魄先散。”徐福的目光深邃,“李少君当是寿元将近,又或是修行出了岔子,导致魂魄不稳。他这所谓的‘太阴尸解丹’,并非为了‘尸解’成仙,而是想在死后,强行聚拢将散未散的魂魄,依附于肉身,以求‘假活’。”

“假活?”苏晴倒吸一口凉气。

“不错。”徐福点头,“‘望舒御月之夜’,指太阴最盛之时,借助月华之力。‘聚阴之地’,自是选择阴气浓郁的墓穴。至于‘三魂引’,恐怕是以某种秘法牵引自身将离之魂;而‘七魄钉’……”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当是以特定方位和材质的‘钉’,封锁肉身的七处魄门,强留生机,不让七魄逸散。如此一来,魂魄被强行禁锢于尸身之内,不入轮回,不得解脱,确是鬼途。”

研究室内的专家们听得目瞪口呆。徐福的解释,如同一把钥匙,瞬间解开了他们所有的困惑,却也揭示了一个更加残酷和悲哀的真相。

王老喃喃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怪不得他会写‘魂不守舍,如坠九幽’。这根本不是长生,这是无尽的折磨!”

“那他成功了吗?”一位研究员忍不住问。

徐福摇了摇头:“观此竹简的记述,他应是失败了。强行逆天而行,聚拢的魂魄与衰败的肉身难以兼容,阴阳失调,最终只会加速败亡,甚至可能……魂飞魄散。”他看向那些竹简,“这些文字,更像是他最后的绝笔,充满了悔恨与不甘。”

苏晴心中五味杂陈。一代方士李少君,求索一生,最终却可能落得如此下场。她又想到了徐福,他的“蛰眠”虽是意外,却阴差阳错地避开了这种绝望的结局。

陈光擦了擦额角的汗:“这么说,这‘太阴尸解丹’根本就是个……害人的东西?”他有些后怕,幸好没有贸然尝试复原丹方。

“于将死之人,或是饮鸩止渴的一线妄念。于生者,则是通往幽冥的捷径。”徐福的评价一针见血。

王老对徐福的态度己然从审慎转为深深的敬佩:“徐先生一席话,胜过我们数月钻研。这些隐晦的方技术语,若非深谙其道,断然无法洞悉其真意。”他拱了拱手,“老朽受教了。”

其他几位专家也纷纷点头,看向徐福的眼神充满了叹服。

徐福却似乎并不在意这些赞誉,他拿起那枚写着“帝问长生”的竹简,沉吟片刻:“李少君此人,倒也算是个奇才,可惜走错了路。他既知此途凶险,为何还要告知汉武帝东渡寻仙之事?”

苏晴心中一动:“难道……他是想借此机会,从汉武帝那里获得更多资源,来完善他这个‘续魄’之法?”

“不无可能。”徐福道,“但也可能是绝望之下的孤注一掷。若他真能寻得所谓‘仙山’、‘仙药’,或许能解自身之危。若寻不到,至少也为自己争取了时间。”

陈光听得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这下,关于李少君的研究方向,以及这批竹简的解读,就清晰多了。”他看向徐福,眼神热切,“徐先生,后续我们可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向您请教。您的身份……”

苏晴适时开口:“陈局,徐先生的身份目前还不宜公开。若有需要,我可以作为联络人。”

“明白,明白。”陈光连连点头,“特殊人才,自然要特殊对待。”他搓了搓手,脸上露出一丝略显讨好的笑容,“那个……徐先生,您看,中午我们安排一个便宴,请您和几位专家……”

徐福摆了摆手:“不必劳烦。饮食于我,早己无需刻意。”他看了一眼窗外,“若无他事,我与苏博士便先回去了。”

陈光虽然有些遗憾,但也知道这类高人脾性各异,不敢强求,只得道:“好好,那我们就不打扰了。苏博士,徐先生,慢走。”

走出研究所,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苏晴长长舒了口气,感觉像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徐福的存在,不仅仅是揭开历史谜团,更像是在修正他们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徐先生,您似乎对李少君……有些惋惜?”苏晴边走边问。

“大道漫漫,求索者众,能得其门而入者,寥寥无几。他天赋不凡,却误入歧途,终究可惜。”徐福的语气依旧平静,但苏晴能感觉到那份平静之下,是对同为求道者的复杂情感。

苏晴心中不禁生出一个念头:若非那场意外的“长生试验”,徐福自己,又会走向何方?他的“蛰眠”,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她看着身旁这位古人,他从容地走在现代都市的街道上,与周围行色匆匆的现代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奇异地融入其中。仿佛他本就属于这里,只是暂时离开了太久。

“这个时代,确实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徐福忽然开口,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打破了苏晴的沉思。


    (http://kkxsz.com/book/bfij0a-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