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兴冲冲的在作坊外喊着,赵睿笑呵呵走了出去。
“怎么了,子瞻兄。今日不去跟那些同年斗贪官,怎么想着听故事了。”
苏轼一把将赵睿拉到墙根底下,从袖子里摸出一串铜钱,在他眼前晃悠几下。
“猜猜看,哥们儿这钱打哪儿来的?”
赵睿刚想伸手去够,苏轼手腕一翻,铜钱又进了袖袋。
“今日赢了?”
苏轼脑袋往前一探,几乎贴着赵睿耳朵。
“卖你编排那些段子,换的。”
赵睿下巴差点惊掉。
这苏胖子果然是个人才,听了十几回书,转手就能捣腾出银子来。
“行啊你,说书还带收费的?”
苏轼挠挠头,嘿嘿一笑,也不多言,拉起赵睿便往书房去。
“前日不是文会吗,租画舫什么的把钱花光了。手中拮据,总不好意思再跟你张口,我便和子由合计,把先前记录的三国段子归拢归拢。今儿个在外头给他们白话了两回……”
赵睿冲他大拇哥。
“高,实在是高,你会饥饿营销了。”
心思一转,跟苏家哥俩拜把子的事儿八字还没一撇。
三国故事是个由头,既能增进感情,又能帮他们鼓鼓钱袋,一举两得。
如果能帮助他们挣点钱,也是不错。
光凭他们哥俩到处跑腿叫卖,速度太慢,效果也不太好。
眼看离着科考不足半月,之后还要忙到开春三月。
趁着这段空档,拿三国故事好好经营一番,说不定能折腾出不少名堂。
不敢说让他们衣食无忧,起码叫苏家兄弟荷包充裕起来,绝对不成问题。
再说,“汴河捞”的确需要个长久聚拢人气的法子。
大宋百姓是有一定物质基础的。
要论精神食粮,阳春白雪的诗词歌赋,哪有热热闹闹的故事听着有趣。
“苏兄,你看我这主意行不行?每天下午,我跟刘明利商量个时辰,专门给你腾个地方讲故事,你看可好?”
苏轼拍手,大声称好。
“妙啊!我先前也是这般想的,寻个好地方,打着切磋学问的旗号,只要开了个头,不怕他们不眼巴巴盼着下文。”
赵睿点头附和。
“听故事不要钱,仅收茶钱。”
苏轼听了有些纳闷。
“不收钱?那岂不是白白便宜了许多蹭听的?”
赵睿嘿嘿一笑,拍了拍苏轼的肩头,卖个关子,吐出西个字。
“一茶一坐!”
两人仔细合计了一番,最终议定。
苏轼先亲自上阵说个一两回,把名气打出去,往后便交给茶楼里正经的说书先生。
毕竟苏大才子名头响亮,干这种抛头露面的营生,面子上过不去。
至于赚到的银子,赵睿执意分文不取,全数归了苏轼。
这么一来,兄弟俩在汴梁城里,总算有了份安稳收入。
事情商议停当,赵睿神色一正,又拉着苏轼说起了策论。
昨晚文会,人实在太多,倒忘了提“那桩事”。
绕山绕水说了半天,费了好些唇舌,总算把自己的见解剖析明白,也让苏轼放弃了一些想法。
俗话说得好,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苏轼受了赵睿这份情,不好再固执己见。
第二天中午,赵睿来店中查看生意。
一眼瞧出店里人头比往天少了点。
“今日什么情况?”
正擦柜台的刘明利赶忙回话。
“少爷,今日那二十三家店开业,吸引了一些食客过去尝鲜。”
赵睿点点头,顺便把苏轼今天起开始说《三国演义》的事儿吩咐下去。
刘明利点头应承,他出了汴河捞,往城西走去。
街面上果然冒出了好几家食铺,无一例外,都打着“火锅”名号。
门口红灯笼挂得喜庆,伙计扯着嗓子吆喝,店堂里人声闹哄哄,热气首往外冒,瞧着挺红火。
“呵,他们手脚够麻利的。”
赵睿唇角微勾,并不意外。
汴梁城这么大,人这么多,“汴河捞”屁股大点地方,哪够填满全城人的馋嘴。
生意火爆,在他意料之中。
想要真正将这火锅生意做大,占据更多市场,开分店是迟早的事。
不过目前,科举才是头等大事,旁的都得等考完了再说。
信步走着,眼神儿飘到街对面方华的铺子。
铺子位置挺好,门面也弄得挺阔气。
赵睿站在其斜对面,往里头细细打量。
店内布局,桌椅摆设、隔断样式,几乎是照着“汴河捞”样子刻出来,足有七八分像。
跑堂伙计身上的衣裳,颜色款式也跟自家店里的一模一样。
要不是招牌不同,乍一看,还真以为是“汴河捞”开了分号。
更有趣的是,店门口戳着块大牌子,写着什么办银卡、红卡有优惠。
牌子底下还有行小字:拿着“汴河捞”的银卡,同等优惠。
好家伙,连会员卡玩法也给他们琢磨透了。
消费累计积分,可首接兑换店内早点,或是抵扣部分餐费。
更狠的是,积分还能在另外二十二家馆子通用。
主意倒是不错,互相引流,迅速扩大影响。
这么一看,咱们华夏商人的模仿天赋,自古以来都是杠杠的。
如今又没啥专利、商标的说法。
等他们做大了,品牌效益起来了,自家的“汴河捞”可就被动了。
嗬,这帮子李鬼,是要成精的节奏啊。
逼人放大招!
一转念,初六便是科举,赵睿心里跟猫抓似的,烦躁起来。
诗词歌赋最近背了许多,策论也搞定了。
唯独经义,真叫他一个头两个大,抓耳挠腮也没辙。
胡思乱想着,也不知怎的,人晃悠到了欧阳修府邸门外。
正巧,府门打开,里面走出一位,居然是老包。
这老包,又摸到欧阳学士府上混伙食来了?
他家有什么好吃的?
来吃忆苦饭?
欧阳修亲自送他,两人又在门边低声合计了几句。
包拯的脸拉得老长,欧阳修反倒是一副兴冲冲的模样。
唱的哪一出戏?
“老师!”
包拯和欧阳修闻声看来,交换了个眼神。
“逸之,怎么今日出来闲逛?”
“嗨,听说街面上新开了几家火锅铺子,我寻思着出来瞧瞧。”
包拯“嗯”了一声,打算和赵睿一块儿走。
欧阳修乐了,拦住话头。
“逸之啊,天色不早,眼看饭点儿了,不带上我老人家尝尝火锅?”
“哪能呢,一起去呗。您给了我一百贯,我记得。”
三人说说笑笑,腿脚也快,没一会儿工夫到了汴河捞门口。
往里一瞧,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冷不丁从里头飘出一嗓子洪亮的唱腔。
“滚滚长江东逝水……”
(http://kkxsz.com/book/jacfda-5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