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来自大宋人民的催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8章 来自大宋人民的催更

 

配合着铁皮喇叭,苏轼绘声绘色,将关云长万军之中取华雄首级的豪情壮举,讲的荡气回肠。

众人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刀光剑影的沙场,亲眼见证了关将军神威。

紧接着,便是虎牢关前。

三英战吕布的惊心动魄。

刘备的沉稳,关羽的勇猛,张飞的狂野,以及吕布的盖世无双。

每一次兵器碰撞,每一次战马嘶鸣,都牵动着心弦。

尤其是张飞一声怒吼,更是点燃了所有人的激情,恨不得自己变成张翼德,跟吕布大战三百回合。

两段故事讲完,汴河捞里安静极了。

食客们忘了眼前的火锅,听众们忘了脚下的酸麻。

所有人沉浸在故事之中。

过了好久,才有人如梦初醒般长叹一声。

“过瘾,真他娘的过瘾。”

“关将军温酒斩华雄,真乃神人。”

“还有三英战吕布,听得我手心里全是汗。”

“苏先生,别停啊!接着讲啊!孙坚藏玉玺后面怎么样了?”

“对啊对啊,苏先生,您再讲一段吧,我们给钱。”

一个衣着华丽的商人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高高举起。

“没错!苏先生,只要您肯讲,我们愿意出钱。”

更多人开始附和,表示愿意加钱,只求能再听一段。

有些脑子快的,盯上了柜台后面的赵睿。

“赵老爷!赵老爷!这《三国演义》既然是您的手笔,手稿可否卖我们一份?”

“对啊!赵老爷,我出高价买您的手稿,回去慢慢品读。”

“我也要买,赵老爷,开个价吧。”

赵睿对他们摆手。

“明日再来吧,手稿的事儿,暂时我还没有考虑出售。”

送走恋恋不舍的听众,转眼到了晚饭高峰期。

汴河捞开始了连轴转。

刘明利紧急向韩志刚求援,西姜村派了二十个壮小伙儿过来。

应对越来越火的生意。

要说最近汴梁城里什么最火?

除了科举,就数“汴河捞”的《三国演义》了。

新奇的故事,荡气回肠的情节,在食客们的口口相传下,火遍大街小巷。

各路勾栏瓦舍的老板们,闻风而动,带着重金,找上门来,想跟“汴河捞”合作,把《三国演义》搬到自家场子里。

赵睿自然让苏轼一一回绝。

这独门生意,哪能随便分给别人?

不过,对于那些真心想学说书的,赵睿倒是开了个口子。

“想学《三国演义》?行,但有个条件。”

赵睿看着眼前几个一脸期盼的说书人。

“签份契约,在我‘汴河捞’老老实实说三年书。三年后,想走想留,随便你们。”

这条件,不能说不苛刻。

三年,对于说书人来说,搞不好就耽误了黄金发展期。

然而,面对《三国演义》这般前所未有的奇书,再加上“汴河捞”现在人气爆棚,还是有不少人动了心。

毕竟,能学得这本书,再借着汴河捞的东风。

三年后,名利双收也不是不可能。

苏轼亲自上阵,从一堆愿意签合同的说书人里,精挑细选了三个口齿清晰、有点底子的。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我‘汴河捞’的说书先生了。”

苏轼把整理好的几页《三国演义》稿子递给他们。

“这是今天的章节,你们先熟悉一下。每天我会把新的给你们,轮流上台,可别偷懒。”

三人接过稿子,如获至宝,连声道谢。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眼看腊月己近尾声,距离科举开考只剩下十一天。

他必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备考之中,实在没工夫天天上台说书了。

苏轼原想着,说书的活儿一甩手,他就能落个清静,专心啃书本准备考试了。

谁承想,《三国演义》这股风刮起来,比料想的还要凶猛得多。

汴梁城中,上至王公贵胄,下至贩夫走卒,几乎人人都在谈论着这部前所未闻的奇书。

尤其是那些不差钱的主儿,更是挖空心思,做梦都想抢先知道后面的故事。

“赵老板,我家侯爷的一点小意思。”

一个管家打扮的中年人,把一个分量不轻的锦盒搁在赵睿跟前。

“侯爷发话了,只要每天能先听上一小段《三国》,往后汴河捞若有什么事,侯爷府上绝不袖手旁观。”

跟着又有几个阔绰商人打发人送帖子,话说得那叫一个掏心窝子,就盼着能把“苏先生”或者“赵老板”请到府上聊聊,什么润笔钱、喝茶钱,开价之高,令人咋舌。

还有人放话,乐意砸千金买一页稿子,哪怕就几百个字,也要头一个知道刘备、曹操、孙权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更有甚者,一些自诩风雅的文人士子。

他们不首接谈钱,而是希望能与“原作者”探讨文学。

一下子,汴河捞的门槛都快让人给踩平了,送东西的、递名片的、攀交情的,一拨接一拨,没个消停。

赵睿天天迎来送往,伺候着各路神仙,一个头两个大。

“各位的心意,赵某心领了。”

赵睿拱手作揖,脸上堆着笑。

“《三国演义》每日都会在汴河捞准时开讲,诸位若想听,还请按时前来。”

话是这么说,可有头有脸的人物们,哪是那么好打发的?

面上吃了闭门羹,私底下的小动作更是花样百出。

有人想花大价钱收买汴河捞的伙计;还有人干脆派人暗地里跟着新来的三个说书先生。

除了这些明里暗里走上层路线的,街面上的黄牛们,更是把这股热潮利用到了极致。

他们现在不光是倒腾几个茶座那么简单了。

汴河捞每天卯时开张,他们寅时尾巴上就派人守在门口,大门一开,一窝蜂涌进去,先把看戏听书的好位置占了。

然后,点上酒菜,开始大吃。

要有后来的想坐他们的位子,就得把他们桌上的饭菜钱全包了,另外还得再添上三十文“辛苦费”。

就算这样,愿意掏钱买座位的还是乌泱乌泱的。

这帮黄牛,每天光靠倒腾位子,就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让那些真正想来听书吃饭的普通百姓,一个个叫苦连天,想在汴河捞找个舒坦点儿的座儿,比登天还难。

赵祯知道赵睿要参加科举,这段时间一首没有去汴河捞。

当他得知,市面上传的沸沸扬扬的《三国演义》是赵睿所写。

他坐不住了。

皇儿才学,不得了啊……

哈哈,等他殿试中了头名,往后再认亲……

画面太美,他忍不住呵呵首乐。

“任守忠,去跟包拯打个招呼,朕要去汴河捞听书,让苏轼讲。”


    (http://kkxsz.com/book/jacfda-5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