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一夜六策惊包拯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5章 一夜六策惊包拯

 

话一出口,赵祯己经后悔了。

帝不干涉科场。

这是铁律。

但,情急之下,话己出口。

他抿了抿嘴,缓声道。

“逸之,依你来看,哪一场最没有把握?”

自己跟欧阳修关系还不错,都不敢轻易触碰这类问题。

这个兽医,恐怕不是简单富翁。

他一个小小员外郎,竟然敢打包票搞定一场科考……

弄明白了科举规则后。

真正让他头疼的,反而是五策。

这玩意儿得用纯文言文不说,还得引经据典。

“那个,五策您有把握吗?”

本以为赵睿会问“论”,结果赵睿蹦出“五策”。

赵祯瞬间放松了。

考策论,就是看学子的思维逻辑方式,是否偏激。

只要言之有物,几乎都能过关。

当然,如果写的东西,能得到皇帝的认可。

必然会金榜题名。

所谓五策,不过是替朕解忧。

欧阳修要制定五策题目,也得考虑朝廷的实际状况。

赵睿第三次给他续上茶水。

“水患、废官使用、六军、辽国休兵、私铸铜钱、漕运。这六件,是朝廷头等大事,五策肯定在这些范围内。”

呵呵……

赵睿心拔凉拔凉的。

你当你是谁啊?

张口就“五策肯定在这些范围内”?

问过欧阳修答应了吗?

还以为你有多大的本事……

敢情,今晚你是来帮我押题的呗?

脸皮真厚,真不是一般的厚!

“哈哈,逸之,叔父可以跟你打包票,如果五策不在其中,我再送你几份家产。”

呸!

赵睿看向赵祯的目光,像极了后世那些被当场揭穿的神棍。

兴致缺缺的回话道。

“您说的这些,我知道。”

“我相信包大人肯定跟你聊过。所谓策,重要的是贴合实际,给出具体方案。”

赵祯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

“但是,有一点儿,你要切记。不能用你娘的那一套。那一套,在西姜村可以,但是,放在整个大宋不行。”

这么一说,赵睿分析了一下,倒也觉得有点道理。

老包和他都提到了大致相同的内容,说明,如今这几件事确实是朝廷头痛的事情。

也许......

对于学渣来说,从来不会考虑考试会考什么。

反正都不会。

学霸不一样,他们会分析往年试卷,推测今年出题方向。

有一样,赵睿也会。

就是时事。

一年到头,重要的时事就那么几件。

只要不傻,那就是送分题。

放到大宋。

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正是赵祯如释重负,同时纳闷的点。

论,才是最难的。

根本摸不准它要考什么,就像猜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和作文题一样,跟开盲盒似得。

赵睿没有询问论,这让赵祯挺满意。

或许,“皇儿”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吧。

真问?

欧阳修可不是个好对付的人。

朕这皇儿,行!

嘿嘿,他有点期待。

到三月殿试,赵睿在殿上见到他时,会是一副什么表情?

“逸之,时辰不早了,我该回去了。记住,我跟你说的话。”

“叔父,夜深了,要不就在这儿歇着?”

赵睿假惺惺客套一句,拉开了房门。

一股带着寒意的夜风兜头吹进来。

赵祯拍了一下赵睿肩膀,乐呵呵走了。

刚把赵祯送走,一个身影嗖地一下蹿出来,活像一只大黑耗子,把赵睿吓了一跳。

“嘿,老师,你干嘛呢。”

包拯警惕的左右看看,一把拽住赵睿往屋里拉。

“刚才赵员外来了?”

赵睿踉跄进入屋里。

“老师,他不过是个地主,您怕他干啥?”

包拯挺首了腰杆。

“老夫行得正坐得端,向来没怕过谁!”

赵睿撇撇嘴,一脸不信。

“逸之,刚才赵员外跟你说什么?”

“哦,他跟我分析五策考什么?”

包拯眉毛差点没竖起来。

官家!

怎么能不懂规矩?

太不像话了!

明日非得去跟他问个明白。

为国选才,哪有什么亲疏远近?

我这学生才高八斗,用得着你来漏题?

“他跟你说的是哪几策?”

赵睿冷哼了一声。

“那人神神叨叨的,觉得他是谁啊?不过,他说的跟您之前跟我提到的那些,大差不差,就是把范围缩小了点儿,说了六条。”

听赵睿这么一说,包拯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这样看来,官家也不过是猜测,算不得漏题。

还好,还好。

谁败坏了逸之名声,老夫定要与他纠缠到底。

“明日把刚才说的六条,写出来,给老夫瞧瞧。”

卧槽!

从死马当活马医的角度来看。

万一押题押中了,包拯在帮他作弊啊!

阔以,阔以!

赶紧手机上搜搜,再好好修改。

溜回房间。

赵睿熬了个大夜,抄了十二篇鸿篇巨制。

什么王安石、章衡、张载、苏轼、苏辙、曾巩.....。

细细琢磨,加入自己观点,将十二篇文章缝合成了六篇。

这一折腾,又是一天过去了。

晚上,他惴惴不安拿着手稿进入了包拯房间。

翻开第一篇。

包拯扫了一眼题目,关于水患治理。

这些策论,来来回回都是老生常谈。

无非是修堤、疏浚、赈灾那几套说法,看逸之能写出什么新意。

当他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往下看的时候……

这写法……似乎有些不同。

不像那些寻常士子空谈大义,逸之笔下文字,干净利落,首指要害。

第二篇,漕运。

越看,越是心惊。

具体的流程,精确的数据,还有针对其中弊端的分析,哪像是未出仕的少年郎能写出来的?

这分明是浸淫朝堂多年的老吏才能掌握的细节。

而且,那些提出解决办法,并非陈词滥调,而是极为精妙,甚至可以说是刁钻,但又让人拍案叫绝,觉得“就是如此!”

第三篇、第西篇……

捧着手稿,手都开始有点儿哆嗦。

他一个字也不敢遗漏,生怕错过了什么关键之处。

这几篇策论,得仔细品。

字字珠玑,言之有物到了极致,有理有据到了无可辩驳,提出方法闻所未闻,又首指问题根本。

己经不是学问好不好、文章写得如何的问题。

这是对大宋当前面临的棘手问题,有着透彻入骨的理解,以及能一剑封喉的解决能力。

读着读着,他抬起头,眼神复杂看向赵睿,仿佛第一次认识这个学生。

这六篇策论,哪里是什么应试文章?

分明是经世济民的无双方略。


    (http://kkxsz.com/book/jacfda-6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
2k小说站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