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睡的昏天黑地,整整一天一夜,总算把前头欠的觉补回来。
离科举考试,剩三天时间。
赵宅开启闭关模式。
大门紧闭,读书声,不绝于耳。
几人把自己关在房间中,埋头苦读。
连吃饭都是厨娘把饭送到屋门口。
又用完了一次电量。
按照冷妈思路,赵睿把所有可能考的诗赋,进行了修改、背诵。
即便如此,对于赵睿来说,状元,依旧遥不可及。
事到如今,章惇与欧阳修漏出来的题目。
他这个现代人还傻傻分不清楚。
古人的智商,特别是站在塔尖的这群人。
玩他,就像遛狗似的。
在这一点上,赵睿有着充分的认识。
不过,也没有必要气馁。
在绝对的实力下,任何诡计都无所遁形。
只要中了进士,只要顺利外放。
在冷妈遗产的加持下。
给他足够的时间发育,他就是最强王者。
另一边,欧阳修这个年,过的是忙忙碌碌,脚不沾地。
来不及去想,苏轼与赵睿套他话的事儿。
因为,谁都有可能作弊,唯有少数几人,不可能。
其中,肯定包括他们两个人。
正月初五,官家下了圣旨,正式任命他为主考官。
初六天刚亮,他带着梅尧臣、王珪一帮人,进了贡院。
贡院门口,包拯一身官袍,面色肃然望着赵睿。
没多说什么,轻轻点了点头。
“逸之,所有人都在看着你,看着你这个说出‘逸之西句’,百年……”
赵睿看了看西周投向他的目光,赶紧打断了老师后面的话。
老包啊,咱们要点儿脸行不?
“知道了,老师。”
转身,与苏轼、苏辙、曾巩、张载一起迈入了贡院大门。
门内,是一个广阔而规整的世界。
密密麻麻的号舍排列成行,仿佛巨大蜂巢。
空气中弥漫着油墨与纸张的清香,混合着难以言喻的紧张与期待。
进门就是一张告示,上面标明了各个好舍的位置。
几人相互拱手,说了几句祝愿的话,跟着小吏寻找自己的位置。
吕慧卿与章惇一起,边走边聊。
“子厚,章衡怎么说?”
“他听到后,面上到看不出来什么,但是,我觉着,肯定慌了。”
“呵呵,试题是真,那么赵睿的状元就难了,随便,还得做点儿文章。”
“吉甫,如果是假的呢?”
“假的,乱其心智罢了。倒是,我有主意,你看着吧。”
章惇点了点头。
“今日诗赋,你我要加油了。不能在第一场就落下。”
吕慧卿微笑,看向了西周的学子。
“大家一同努力。”
数千间号舍渐渐坐满。
赵睿在小吏指引下找到了自己号舍。
号舍是一个用砖石和木板隔出来的单间。
三面是墙,一面朝向狭窄的通道,有半人高的木板挡着。
里面只有一块简陋的木板,既是书桌,也是凳子。
试了试那硬邦邦的木板。
这古代科举硬件条件真是艰苦。
在这种环境下写出锦绣文章,十分牛逼。
七八个考官们带着小吏穿梭在过道中巡视。
确认考生就位。
考场内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偶尔的轻微咳嗽声。
这座承载着无数人梦想与前程的贡院,此刻肃穆到了极致。
大宋,嘉佑二年,正月初六。
贡院深处,钟声悠扬而起。
三通鼓响,声震耳膜。
千年龙虎榜,正式拉开帷幕。
主考官欧阳修端坐于高台之上,目光扫视下方,自带令人不敢造次的威仪。
一队队身着公服的小吏,步履轻快,手中捧着卷册,穿梭在号舍之间。
没有交谈,只有纸张翻动的轻微声响,以及脚步落在青砖上的回音。
一份份印着贡院印记的试卷,被郑重放在每一个考生的案头。
小吏清晰的声音传来,在寂静的考场中格外响亮。
“诗题:以汴梁城春节为题。赋题:以‘汴河春色’为题做赋。考试时间为一日,日落前交卷。”
声音落下,贡院内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随即归于平静。
赵睿坐在号舍里,只觉得心脏在胸腔里狂跳。
冷妈啊,冷妈。
你简首神了!
居然真的押中了!
太牛逼了!
一股巨大的狂喜瞬间席卷了他。
如果考其他的,按照他背的内容,也能考。
但是这两个题目,因为有冷妈的提示,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极有可能获得好成绩。
关于汴梁城春节的描写,还有谁,比王安石写的《元日》出名。
按照讲坛中所说,这首诗是他政治生涯后期,拜相之后写出的。
初一去王安石家拜年,他还在常州做知州呢。
这首诗。
哎……
想想后世学生捧着语文书,大声念道。
“元日,宋,赵睿……”
身体里就像爬着一只只虫子,痒的很,但是抓的时候,爽的很!
他拿起笔,蘸饱墨汁,笔尖在纸上悬停片刻。
提笔写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在别人还在咬着笔杆子冥思苦想的时候。
人家赵睿己经写好了。
巡查的考官,见赵睿正在吹着纸张上的墨迹,惊讶的小声问道。
“9527,你写好了?”
赵睿忽然想到,你妹的,自己的考号,还真的是9527。
“嗯。”
“我看看。”
考官似是不信。
科举怎能儿戏,不能随手写个打油诗应付吧。
足足十秒钟,考官捧着赵睿的试卷,一动不动。
尼玛,这少年,要日天啊!
刚宣布完考题,题壁上还没有张贴完。
人家就写完了。
还写的如此……
如此……
对不起,他词穷了。
忽然,他又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欧阳大人的习性许多人都知道。
这少年做了准备,也犹未可知。
嗯,多看看。
不急着上报。
如果这厮作弊。
本官活撕了他!
将考卷还给赵睿,他走到过道尽头,招了招手。
“你,看紧一点9527。”
小吏点了点头,眼神不善的看向了赵睿的方向。
赵睿将毛笔搁在笔架上,稍作喘息。
“以‘汴河春色’为题做赋。”
借景咏志的赋,赵睿在上面花的时间最多,而且花了许多功夫。
赋的字数多。
好多字儿,尼玛还不认识。
北宋又没有新华字典。
费了好大劲,动了好多心思,才把这些赋给弄明白。
弄明白了还不算,还得根据如今的情况,对原文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删减。
文中提及建筑、事件或人物,在这时还不存在或者还未发生,需要剔除替换。
“呕心沥血”背了三篇。
“呼,还好,大哥的赤壁赋,用不上了,让他将来自己写吧。”
提笔。
赵睿写下三个字:《汴都赋》
“臣睿顿首再拜曰……”
(http://kkxsz.com/book/jacfda-7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kkxsz.com